国货崛起,A.O.史密斯正在丧失高端品牌优势

美国A.O.史密斯的股价最近又创新高 , 从财报来看 , 应该与销售额和每股收益率的走高有关 , 但其中国市场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
国货崛起,A.O.史密斯正在丧失高端品牌优势
文章图片
2018年以来 , 在中国市场 , A.O.史密斯(AOS.US)的销量和收入持续低迷 。 2020年2月 , A.O.史密斯突然宣布免去主持中国业务逾20年的丁威 , 改由任命邱步为中国区负责人 。 换帅之后 , 遭遇全球疫情 , 中国市场显然也不好 。 而疫情之后 , A.O.史密斯在北美的销量一路反弹 , 但反观中国市场 , 其反弹的斜率却并不如人意 。 即便今年Q1和Q2的销售额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 但也不过回到了2019年的位置附近 。
相伴而行的是A.O.史密斯一以贯之的“小贵” 。 据久谦中台9月8日电热水器品类天猫销售额数据 , A.O.史密斯最近一个月的天猫成交均价在2600元左右 , 将近是海尔产品均价的2倍和美的产品均价的3倍 。 燃热水器和净水器品类的局面也大抵如此 。
借助营销和并购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的A.O.史密斯 , 在国潮兴起的当代 , 是退是进 , 取决于其下一步的市场策略 。 国内的消费者是否还会继续为高价买单?
01高价 , 是因为“美版”技术更香吗?
A.O.史密斯的某些产品价格将近是海尔产品均价的2倍 , 美的(000333.SZ)产品均价的3倍 , 敢卖这么贵 , 是因为技术确实很牛吗?
用户肖女士如此阐述自己的心路历程:当初选择买A.O.史密斯电热水器 , 是被其所宣传的“金圭内胆技术”打动 , 宁愿多花点钱也要买个“使用寿命更长”的 。
但是陆玖财经以“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为关键字 ,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进行了查询 , 共有164条专利信息 , 不过没有找到与“金圭内胆”相关的专利 。
拥有十多年大型美资企业从业经验的高级工程师韦先生如此分析道:“来到中国发展的美资企业即便是与国内合资建立公司 , 核心技术大多还是会放在美国(本土总部) 。 ”
“要说A.O.史密斯的价格里边 , 有多少是因为技术而定 , 谁也说不好 , 因为美资企业的实际研发成本是不会公开的 。 ”韦先生如此总结 。
截至9月9日 ,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网站上 , 用“海尔智家股份有限公司”(600690.SH,06690.HK)这一关键字可以搜索到5202条专利信息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0615.SZ)有39586条专利信息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有19740条专利信息 。
专利最能体现技术实力 , 如果技术上没有说得清的优势 , 那到底是什么在支撑A.O.史密斯的高价策略?
市场营销人士贤二(化名)认为 , A.O.史密斯的高价主要基于自己的品牌定位 。 它准确把握了21世纪初国人心中“高价对应高质”的认知阶段 , 选择主要面向国内消费水平较高的家用客户群体 , 以及同样是美资企业的商用客户群体 。 这类客户要么对价格不太敏感 , 更追求体验 , 要么就是在品牌选择上有较低的沟通成本和倾向性 。 这一定位可以让A.O.史密斯避免被拖入低价竞争的泥潭 , 更有利于发挥和巩固自己的优势 。
为了塑造品牌形象 , 从市场化程度很高的美国本土“跨界”营业的A.O.史密斯 , 一手高举高打的营销牌玩得飞起 。 一则以“你也要洗半个世纪吗”为结束语的广告 , 在央视黄金时段成功霸屏 。 “能够五十年不坏” , 这种高逼格的传承画面感 , 感动过一代节俭的中国人 。 直至今日 , 还有不少35+年龄段的人能够回忆起“洗半个世纪”的画面 , 并据此选择购买A.O.史密斯热水器 。
对于这则广告 , 有网友吐槽说 , A.O.史密斯热水器在进入中国之前 , 主要生产的是燃气热水器 , 进入中国市场后才转向生产和销售电热水器 , 根本不可能有半个世纪之说 。 也有网友抱怨 , 买的A.O.史密斯热水器才用几年就坏了 , 这明明就是用个例的成功来误导大家 。
虽然被吐槽 , 但这一借力企业百年历史积淀打擦边球的营销案例 , 从影响力来看是成功的 。 A.O.史密斯之后还推出了诸如“研发篇”的广告视频 , 也是大打历史牌 , 但其影响力远不如“洗半个世纪”的版本 。
或许 , 中国消费者为这家美国热水器高端品牌付出的高价 , 并不是因为技术 , 而是因为广告和品牌的溢价 。
02“买买买”起家的A.O.史密斯 , 最近有点颓
品牌定位做得好 , 但还是需要产品来当家 。 回顾A.O.史密斯在中国的发家史 , 是一部典型的借力史、收购史 。
在历史报道中可以看到 , A.O.史密斯在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 , 其实采取的是与南京老品牌玉环热水器合资的形式 。 合资企业因为亏损严重于1998年7月正式宣布解体 , 但A.O.史密斯却由此获得了中方在生产、渠道、用户群体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 为其于1998年迅速在中国境内开始独资运营迈开了重要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