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一体化,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大潮再起( 二 )


“尖子生”带头 ,
不再“捡到篮里就是菜”
探路一体化,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大潮再起】新的顶层设计 , 指明了新的路线图 。 “50号文”要求 , 江苏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 , 合力打造五至十个苏南苏北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的创新示范区 , 成为苏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分工合作的协同发展区 , 建成苏北地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地 。
目前 ,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无锡徐州工业园区、南京淮安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常州盐城工业园区四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总体方案已由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批复实施;常熟泗洪、吴江泗阳、江阴睢宁三家共建园区开展省级特色园区建设的总体方案已由省发改委、省商务厅联合印发 。 “一园区一方案”筑牢了园区腾飞发展的基础 , 也为园区赋予了使命和任务 。
“15年前 , 这里还是一片乡野农田 , 谁能想到 , 现在已变成宿迁创新示范的活跃增长极呢?”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余成林是苏州派驻宿迁的干部 , 在他看来 , 过去天翻地覆的转变实属不易 , 当下新的挑战更需努力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新格局下 , 苏州宿迁工业园区被寄予更高期待——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形成一批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集成改革经验 , 努力争创国内一流跨界合作园区 。 在更高层次的追求之下 , “捡到篮里就是菜”成为过往 。 “我们不是把苏南落后的项目简单转移到苏北 , 而是瞄准高科技项目、新兴项目 。 ”余成林告诉采访人员 , 就在这两天 , 园区刚拒绝一个规模百亿元的化工项目 。
率先建成南京都市圈高能级产业合作发展平台 , 是叠加诸多区位优势的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所背负的历史使命 。 “强化创新协同、融合发展 , 突破行政区域壁垒的限制 , 探索出一条产业集群集聚的有效路径 , 是园区正在做的事情 。 ”南京江北新区党工委委员、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负责人裴清海告诉采访人员 , 为此 , 园区摸索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的产业共建方式 , 帮助企业将总部设在南京 , 生产基地放在淮安盱眙 。 这样 , 既发挥了南京的科技人才优势 , 又发挥了盱眙的土地、劳动力优势 。
尚景智造创始人刘坤 , 对这种模式非常期待 , 作为一家新兴的工业机器人企业 , 公司在柔性化生产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 “公司研发生产的机器人 , 不仅在军工领域有着广泛应用 , 还致力于在制鞋领域解决行业‘痛点’ , 客户需求量极大 。 ”据刘坤介绍 , 目前 , 公司的研发基地落户南京江北新区 , 生产暂时以代工为主 , 后期随着在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投资的项目达产 , 将真正实现腾飞 。
另外两位已经批复的“尖子生” , 同样有着擅长的“科目” 。 其中 , “面朝大海”的常州盐城工业园区 , 明确坚持陆海统筹、突出向海发展 , 实行常州盐城产业联动 , 融入常州工业制造明星城市建设行动 , 作为常州相关产业企业转移升级和配套的主阵地 , 引导相关产业有序向沿海升级转移 。
产业强强联合的无锡徐州工业园区 , 强化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两大主导产业联动发展 , 推进产业联动发展 , 瞄准高端专用工程机械、机器人、精密制造、智能集成四大领域 , 全力攻克发动机、液压、传动和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 , 做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规模 。
探路一体化,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大潮再起
文章图片
要素“全流通”
双向融合“抹平”区域落差
四家省级创新试点园区树立标杆 , 三家省级特色园区奋勇争先 。 而在三家特色园区采访的过程中 , 采访人员发现 , 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 , 深化南北双方规则与制度对接 , “要素流动”成为关键词 。
“‘50号文’给出了新命题 , 如何将园区打造成为现代纺织产业基地、先进纺织企业集聚区 , 建设成为吴江纺织产业协同发展核心集群 , 成为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 ”赵宝红表示 , 园区的答案 , 是依托大项目带来要素资源的聚集 。 为了“装下”大项目 , 泗阳在“50号文”下发后 , 在原有共建园区的基础上 , 择地另建一个全新的园区 。
8月底 , 采访人员来到新园区东方盛虹旗下芮邦科技的工地现场 , 巨大的“开车倒计时”牌子上 , 显示时间仅剩28天 。 林立的塔吊 , 不断“增重”的厂房 , 来往穿梭的机械车辆 , 映衬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景象 。 “公司主要生产再生纤维 , 采用国际领先设备技术 , 产品附加值高 , 全面投产后 , 产能将实现全球第一 , 能够夯实泗阳高端纺织产业基础 。 ”芮邦科技总经理孔文龙告诉采访人员 , 项目预计在明年7月全面投产 , 投产后全年开票额将超5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