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陈家元文房的“二房台门”

这里说一说陈家元文房的“二房台门”。这个台门的文化含量最高、历史价值最大。当然,它也是破损最为严重的老台门。
元文公陈德龙,县志称其为“义士”,他有五子:光先、开先、承先、必先、述先。二房台门,自然是启宗公陈开先的子孙营建。更具体地说,它是陈开先的曾孙陈遹声的故居。
启宗公陈开先四子:殿振,殿玉(早世),殿荣,殿卿。
继垣公陈殿荣六子:烈新(继兄殿振为嗣)、受锡、凤锵(继兄殿玉为嗣)、庆棠、受泽、如玉。
纯斋公陈烈新四子:舜发、遹声、沆、遹成。
说二方台门是陈遹声的故居,当然有文字依据。《光绪诸暨县志》卷四十二“宅坊志”载:“履素堂,义士陈德龙即明南雄府同知陈翰林英弟瓛英东明堂故址建。堂东,为其玄孙光绪丙戌进士翰林院编修陈遹声故居。”这个位于履素堂东的陈遹声故居,便是二房台门。陈遹声居于二房台门时,其父陈烈新则居于太史第,具体位置在履素堂后进的左首(大手)。
《宅埠陈氏宗谱》载:“太史第,即东明堂故址,洽1151烈新公居焉,翰林遹声长于此,钱塘梁同书题额曰‘履素堂’。”陈遹声出生在履素堂,也成长于履素堂,但成家后因人口众多,便紧靠履素堂陈烈新的居室,继续向外拓展,新建一个狭长型的台门屋,这就是二房台门。
从二房台门墙壁上留存的陈殿荣于咸丰十年(1860)初夏所立的“居易俟命”书迹来推断,这个台门或建于1860年。不幸的是,第二年(1861)太平军(长毛)占领了枫桥,太平军所至之处尽行烧杀掳掠,而陈遹声的父祖辈是站在包立身这一边的,故二房台门难逃“长毛”破坏的噩运。那一年,陈遹声16岁,避难回家后,东明堂家园已面目全非。所以在长毛撤退后,二房台门有过一次大的修整。
五柳|陈家元文房的“二房台门”
文章插图
(陈克渺手绘“二房台门”示意图)
五柳|陈家元文房的“二房台门”
文章插图
就像古人给自己取多个名、字、号,元文房的二房台门也有多个名称。列举如下:
一是“二房台门”。这是元文房族人对该台门的习惯性称呼。元文房至今仍称大房台门、二房台门、三房台门、小房台门(未闻有四房台门,不知何故),这样的称呼,透露出房族和睦相亲的文化气息。
二是“镬底塘台门”。这是枫桥地方上的人对该台门的习惯性称呼,因为二房台门紧靠镬底塘,镬底堂是二房台门最显著的地理标志。所以,过去写信,只要信封上写“枫桥陈家镬底塘台门”,邮递员保证将书信精准送至二房台门。
三是“朝阳台门”。在元文房的所有台门中,其它台门一律南向,唯有二房台门偏偏朝东,这便有了“紫气东来”的寓意。显然,此称呼出自风水先生之口。
四是“步步高台门”。二房台门面朝大路,古时候叫抬阁路,由大门登堂入室,二房台门共五间五进,五进之间有三道防火弄相隔,但地势则是外低内高。这样的设计自然是出于风水的考虑,寓意“登堂入室,步步高升”。
五是“敦厚堂”。元文房的每个台门均有堂号,如老屋台门叫履素堂,比履素堂更早的台门则叫东明堂,后来其它台门各有树滋堂、旋吉堂、崇德堂、敦厚堂等堂号。陈洪绶祖上的忠勤堂、永锡堂、露萧堂、光裕堂亦如此。
六是“仁让第”。这应该是二房台门最正规的称呼,也是向世人展示的一个门面。“仁让第”三个字用太湖石镌刻,镶嵌在昂首即见的门楣上。据说“仁让第”的匾额还是当时的县太爷赠送的。有一个老故事,大致轮廓是:某日凌晨天刚蒙蒙亮,二房台门有个太公去野外散步,无意中碰到邻村一个从赌场输完钱回家的赌徒。赌徒见到二房台门的太公,如同见到了救星,便向太公讨钱,意欲再赌,可那天太公衣袋里只装了几个铜板。当太公将身上的铜板悉数拿给赌徒时,赌徒竟嫌钱少,给了太公一个耳光。太公仁厚谦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此事虽未伸张,终究还是被族人知道了,族人们义愤填膺,要找赌徒算账。太公为息事宁人,硬说是族人听差了,说那天打耳光的是自己,吃耳光的是赌徒。此事后来传至县太爷耳朵,县太爷钦佩陈氏太公的仁厚谦让,便赐予“仁厚第”匾额。据说此故事载在县志,但笔者遍查无果。这无伤大雅,毕竟老故事仍在流传。
五柳|陈家元文房的“二房台门”
文章插图
镬底堂西侧,二房台门南面,尚存“五柳居”遗址。这是非常重要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