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老手艺 奔向好生活(一线调查·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二 )


改良技艺勇于创新
“一定得把手艺做精做透”
清晨6点 , 家住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六户镇的王海波准时走出家门 , 将一张张薄如纸、色如金、韧如绸的干豆腐搬到开往县城的客车上 。 近一个小时后 , 这些印有“六户镇葛家屯”字样的干豆腐就被送进了县里的超市 。 再过上几个小时 , 这些干豆腐就将变成一道道菜肴 , 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餐桌上……这便是在当地颇有名气的“六户干豆腐” 。
30年前 , 王海波随父母搬到吉林四平 , 父亲在那里学会了制作干豆腐的手艺 。 学成之后 , 王海波一家回到六户镇 。
王海波小时候是在豆腐坊里长大的 , “每天很早就会被做干豆腐的声音吵醒 。 ”王海波说 , 躺在床上 , 光凭声音 , 他就能分辨出工序进行到哪一步了 。
2018年 , 王海波成立了六户镇手工干豆腐厂 , 平均每天生产干豆腐1500多斤 , 一年的营业额达到400多万元 。 随着周边村民加入豆腐生产加工行业 , 王海波的干豆腐技艺每年帮助乡亲增收100余万元 。
“乡村工匠既有文化价值 , 也有经济价值 。 ”内蒙古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盖志毅说 , 乡村工匠要找准自己的技艺在市场中的定位 ,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
王海波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制作干豆腐的手艺更精湛 , 更好传承 。 在父辈做法的基础上 , 王海波进行了一些工具和做法上的改良 , 使干豆腐的口感更加细腻 , 满足更多人的口味需求 。
“如今 , 干豆腐的做法有了很多改进 , 吃法也越来越多 。 不变的是我们帮助乡亲们脱贫增收的心愿 。 ”王海波说 , “既然学了这门手艺 , 就一定得把手艺做精做透 , 让更多人尝到咱们的干豆腐 。 ”
传承老手艺 奔向好生活(一线调查·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本报采访人员李家鼎、原韬雄、王永战、翟钦奇、刘以晴)
《人民日报》(2021年04月22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