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采访人员李树超
“潮水退去 , 才知道谁在裸泳 。 ”牛年以来股市大跌 , 部分明星基金短期跌幅惨重 , 大跌中低调赚钱的基金受到投资者点赞和追捧 。
不过 , 部分“抗跌”的主动权益基金逆市迎来资金净买入 , 并在近期纷纷公告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 , 避免资金短期涌入规模暴涨 , 摊薄存量持有人的收益 。
文章图片
3月47只主动权益类基金限购
多数基金抗跌能力优秀
3月22日 , 广发基金发布公告称 , 为保护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 , 公司决定自2021年3月23日起 , 广发价值领先混合型基金暂停投资者单日单个基金账户通过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期定额和不定额投资)合计超过100万元的大额业务 。
即 , 如投资者单日单个基金账户申购(含转换转入、定期定额和不定额投资)该只基金的申请金额大于100万元 , 则100万元确认申购成功 , 超过100万元(不含)金额的部分将有权确认失败;如投资者单日单个基金账户多笔累计申购金额大于100万元 , 按申请金额从大到小排序 , 超出部分的申请金额公司有权确认失败 。
文章图片
除了上述基金外 , 广发睿毅领先混合、工银瑞信战略转型主题、中融融安二号等主动权益类基金 , 都在近期公告暂停申购或暂停大额申购 , 进入3月份以来 , 限购的主动权益类基金数量已经多达47只(份额合并计算) 。
值得注意的是 , 上述限购基金 , 绝大多数在今年股市巨震中表现亮眼 。
Wind数据显示 , 截至3月19日 , 上述47只限购基金今年平均收益率为0.08% , 超出同期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3%左右的收益率 。
其中 , 林英睿管理的广发价值领先还以30.46%收益率 , 暂居今年主动权益基金“冠军”;广发睿毅领先混合收益率17.67% , 工银瑞信战略转型主题、广发高端制造等产品同期业绩也超过6% , 在股市巨震中较为抗跌 , 并斩获了不错的超额收益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谈及抗跌基金实施限购的现象 , 多位行业人士表示 , 在股市巨震中 , 部分抗跌基金出现资金净流入的态势 , 实施限购是避免新增资金过多 , 摊薄存量持有人收益 。
华南某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 , 他所在公募的“抗跌”基金 , 近期的确是属于资金净流入情况 , 这也反映了资金的避险需求 , 以及在今年市场环境下对于此类产品的认可 。
北京一位大型公募基金经理也透露 , 他所在的公募机构 , 也有部分基金在股市大跌中表现较好 , 逆市出现正收益 , 同样获得了资金的净买入 , 短期基金规模出现了较大的增长 。
不过 ,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却表示 , 基金业绩与暂停或限制申购没有必然的关系 。 只有产品的规模过大 , 或者现有规模才可以实现产品投资策略的话 , 才会在业绩考察层面对基金产品进行暂停或者限制申购 。 由于上述抗跌基金整体规模并不大 , 实施限购可能是投资策略有容量限制 , 更多的限购原因可能还是个性化的 , 需要特殊情况特殊分析 。
短期规模大幅波动
将直接影响投资策略和业绩
从近期“抗跌基金”的投资策略和重仓股可以发现 , 通常情况下这些产品都是偏左侧布局 , 逆向投资策略 , 换言之 , 这些产品多是买入了一些较为“冷门”的股票 。
比如 , 今年涨幅超30%的广发价值领先 , 去年四季报重仓机械设备、有色、交通运输、银行等顺周期板块 , 天能动力、华荣股份、华铁股份等一些“冷门股”跻身基金前十大重仓股;工银瑞信战略转型主题基金中 , 也重仓持有了中国建筑、坚朗五金等建筑行业个股 , 以及银行、保险股;安信动态策略也重仓了建筑、地产股 , 在今年一季度基金净值走势稳健 。
文章图片
“通常情况下这些‘冷门’股票市值不会很大 , 如果资金持续净流入的话 , 会给基金经理的操作带来一定的麻烦 , 也会对现有持有人的收益造成影响 。 因此 , 暂停和限制申购 , 可以控制一下资金流入的节奏 , 便于产品的运作管理 。 ”上述华南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称 。
- 今年上半年,近百万保险代理人离职,新营销模式已开始
- 7亿心血管注射剂,齐鲁再下一城!今年超40个产品过评
- 原标题:板块要爆发?摩根大通旗下基金大举加仓光伏龙头1179%|摩根大通旗下基金大举加仓光伏龙头1179%,万亿巨头一个月5次增持
- 全球突发大恐慌!美股狂跌900点,70年来最惨“黑五”,股神重仓股暴跌,原油崩13%
- 盯业绩?看规模?基金挑选之道 你悟到了吗?
- 突发!老牌零售巨头——新华都公司宣布拟剥离零售板块含11家商场总资产约26亿元11家全资...|突然宣布!一知名连锁百货商场26亿出售
- 今年1—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42.2%
- 今年四月份|中梁壹号院业主投诉:天花板倾斜!中梁地产答复……
- 数字看通辽!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发展亮点多
- 千亿光伏龙头3天跌14%,市值缩水200多亿!基金经理质疑高频量化“割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