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写作提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黑塞)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鲁迅)
麓山中学读书节活动中,高一年级拟举办一场以“读书需博”(正方)与“读书贵专”(反方)为题的辩论赛。读书在博或贵专,你支持哪一方?为什么?请结合你的阅读感受和思考选定一方写一篇辩论稿,注意反驳对方的观点,确立自己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正方辩论稿《无博何专?》
作者 | 吴晨熹
指导老师 | 何飞虎老师
裁判员与各位辩手们下午好,我是正方三号辩手。
首先,请允许我再次提出我方观点:读书需博。
文章插图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智慧人物的象征。他的过人机智是来源于书籍的。史书中也明确记载:“孔明涉猎群书,似痴如醉。”他曾与另外二人共同学习,其他的两个人专心攻读一本兵书,而只有诸葛亮不断切换着书籍,一目十行,“草草”浏览一遍就过去了。世人认为这样的人成不了气候,但他成功了,而且成为了古代史上著名的人物之一。
他的粗读、泛读、广读不就是读书在博的表现吗?
又如孔子曾云:“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啊,只有一遍又一遍地博览群书,才能达到坚定自己志向的目的。
再以哲学的角度来看:特殊性是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故也只有扩展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从中找到符合自己的共通点,从而完善自己的性格,修养成高尚的品德。而这些知识储备从何而来呢?书籍,而且是大量的书籍。
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进步是无穷无尽的,那么这书籍也就将无边无际,直通云霞。”试问对方辩手,仅读几本、亦或是几十本书真的足够吗?
文章插图
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段话:“读书无嗜好就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这就更能正面体现读书要博了。一开始读书不一定有偏好,但经过深入发掘各类书中的内涵,便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了。试问对方辩手,仅读几本书,真的够吗?
反观对方辩手的辩词,漏洞百出。
对方辩手曾说:“读书专一就如同’术业专攻’”。这简直是无稽之谈。首先读书与术业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读书的目的不外乎修身,而术业则不同,它是一个专业、一门手艺,更何况,手艺要创新,还是要博览群书或以知识为基础。其次,读书的专一并不能促进术业的专攻。
文章插图
对方辩手还曾说:“读书的专一可以挖掘书中更深层次的内涵。”这一观点是片面的,应改为“认真刻苦地读书可以挖掘书中更深层次的内涵。”我曾说过:“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可以阐明读书应尽可能地多,从而挖掘其中深层内涵。”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书中之所以有深层内涵需要挖掘,是因为你曾经不懂。而为何要挖掘呢?是因为这一本书中没有答案,自己独立地思考也想不明白、弄不清楚,那么此时便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师、二是从书。虽说书即是师,但这里方便论证从而分开。“从书”很简单:读书,从更多的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从师”为何也可以呢?这不就是不要博读了吗?错!“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之所以为师,也是因为他曾广泛地阅读。
- 南北朝“四大美男”之一被看杀,竟是因废寝忘食幽深的玄理学辩论
- 这一场超级辩论堪称绝世,精彩得记入史册,却封杀了一个千古话题
- 武侠|日本史上“最强格斗家”:体型像正方体,曾想暗杀东条英机
- 解正方体|素描几何体:正方体的画法
- 水平|他舌战群儒群僧,坚持真理而不为世俗所绕,辩论水平那不是一般的高
- 吃喝|国难当头,吃喝照常还是殚精竭虑鲁迅和林语堂就此辩论,很经典!
- 说一套理论|孟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辩论家,为何和张仪的争辩,让他心有余悸了
- 齐宣王|孟子的辩论方式,堪称中国的“语言艺术”,十分耐人寻味
- 学会|诸葛亮有三大辩论术,一个比一个实用,学会一个,也将终身受益
- 惠施|庄子与惠施的辩论,是纯智慧和纯思维的较量,有才调风华相胜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