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1981年,程千帆先生在南宁讲学时的风采
大匠诲人,必以规矩——读《程千帆古诗讲录》
文 | 杜广学
程千帆先生(1913—2000)既是杰出的学者,又是优秀的教师。其煌煌十五卷的《程千帆全集》,广博精深,泽被后学;其悉心培养的“程门弟子”,相传薪火,享誉学界。程先生卓越的学术成就和辉煌的教学业绩,世人早已知晓,而其精彩的“文学课堂”、独特的教学观念则鲜有人知。虽然程先生的“文学课堂”早已消逝于历史的风烟之中,但作为其结晶的《程千帆古诗讲录》(以下简称《讲录》)依然值得我们品读再三。
1978年8月下旬,满头白发的程千帆先生移砚南京大学;次年2月,正式登台授课;1981年12月,讲完硕士课程“杜诗研究”,即因身体原因,告别讲台,从此再也没有进行过正式的课堂教学。在这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程先生讲过四门“大课”,本书所收的《历代诗选讲录》《唐宋诗讲录》《古诗讲录》《杜诗讲录》,就是其中三门“大课”(“历代诗选”“古代诗选”“杜诗研究”)的课堂笔记。其中,“历代诗选”“古代诗选”的授课对象是七六级、七七级学生,是本科生课程;“杜诗研究”是为七九级硕士生开的课,则属于研究生课程。
在给本科生授课时,程先生用的教材是《古诗今选》。此诗选由程先生和沈祖棻先生合编,属稿于1956年,完成于1979年,选人、选诗别具手眼,注释、案语极有个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之为教材,可以极大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古诗今选》的注释、案语尽可言约意丰,但程先生在课堂上讲授,则拓展发挥,旁征博引。
在串讲、疏通诗句时,程先生对于重要的语词加以细致地讲解。如《古诗》(良时不再至)“仰视浮云驰”句,《讲录》云:“浮云,一比喻小人,一形容多变化。”并列举四句诗加以说明(17页—18页)。如王昌龄《长信秋词》“玉颜不及寒鸦色”句,《讲录》云:“鸦色,有时表现漂亮。李贺:‘纤手却盘老鸦色,翠滑宝钗簪不得。’《西洲曲》:‘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53页)再如薛道衡《昔昔盐》首句“垂柳复金堤”,《讲录》云:“金堤,形容坚固。古诗中金、玉、银……等字,称为‘颜色字’,仅仅表示颜色美。”如此补充和拓展,穷尽重要语词的意蕴和用法,对学生大有裨益。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讲义》中比比皆是。
【读《程千帆古诗讲录》】在讲解一首诗时,程先生常常聚焦于一首诗所用的技法,并对此技法进行详尽的发挥。如在讲繁钦《定情诗》时,就重点讲了诗歌描写中的“动作”问题。程先生首谈“动作”的功用:“动作能体现人的个性,人的内心世界。”并列三点进行阐发;接着考察“动作在每种文艺样式中的比重和意义是不同的”,举舞蹈、雕塑、绘画、戏剧、文学为例,加以说明;然后总结“动作写得好”要具备的三个条件:“1.是不可重复的(不重复别人,不重复自己)。2.是不可代替的。3.是不可混淆的。”最后列举四首唐诗,来“看唐诗写动作”。(21—22页)这可以说是一篇关于诗歌描写中“动作”问题的专题论文的纲要,深入透辟,对学生走进诗境、体会诗意无疑会有很大的启发。此外,《讲录》中还有“暗示”“移情”“情语的‘着色’”“翻案”“诗中的议论”“对偶”“留白”“巧与拙”“以文为诗”“遗貌取神”等大量的古典诗歌技法知识。
对诗史知识的讲解,也是《讲录》的重点所在。周勋初先生在评价《古诗今选》时,敏锐地发现:“千帆、祖棻先生用随笔的方式把心得体会随篇表达……一般说来,他们在阐释八代诗歌时,常常注意文体演变的问题……他们在对宋诗的注释中,则注意创作技巧的发展,借以说明唐、宋诗风格特点之何以呈现。”(《程千帆先生的诗学历程》,《桑榆忆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69页)周先生的论断也同样适合《讲录》。通过程先生的精彩讲解,学生对八代诗、唐诗、宋诗的演进历程,对每位诗人的艺术特色、诗歌成就都会有具体而明晰的认识。需要补充的是,程先生在呈现诗史知识时,大多数时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的,如说:“中国五言诗到建安七子时代,作品可以和作者联系起来,有鲜明的个性。在此之前,作者都是无名氏,这就妨碍了对作品的探究。”(18页)“把不相干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写入诗句,是宋人较唐人之一发展”(167页),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