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在这种情况下,胡适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什么呢?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将孩子接回自己身边慢慢调教。但胡适没有,至于其中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原本,胡适是想让儿子考清华、北大,但眼下这境况,怕是一般大学的校门都难进了。于是,胡适只得当机立断将儿子胡思杜安排到了美国留学,在这之前,胡适长子已经到了美国留学。当时国外的留学费用和今时一样昂贵,长子留学美国时,不堪重负的胡适曾在日记中写到:>''大儿子现在进了大学,每年要一千二百美金。我明年要是走了,我就得想法子去到什么用金子的地方,教一年书,替大儿子挣两年学费''。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当时胡适的经济状况并不乐观。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他只得将胡思杜安排到了经济水平低一些的美国中部。随即,胡思杜被送往美国教会学校海勿浮学院就读。这期间,胡适与儿子依旧没在一块儿。送到美国留学后的胡思杜一点儿没让父亲省心,在“天高皇帝远”的美国,他很快沾染上了美国社会青年的恶习,并因此遭到了驱逐。最终,胡适辗转为儿子转了两所学校,历时八年后,多门成绩不及格的胡思杜不仅连一纸文凭都没混到,还被驱逐回了国。胡思杜回国时,已经到了1948年夏天,这年,胡思杜已经27岁了。
文章插图
望着这个老大不小却不成气候的儿子,胡适眉头紧锁。说来,任何一个拼死拼活送儿子留学八年的父亲,面对这样的儿子,都是会气不打一处来吧。但此时的胡适,似乎还未反省过这一切背后的原因。天下的父母大抵如此,在怨恨子女不成器时,往往忘了审视自身。试问,如果胡适给够了孩子关爱,给够了陪伴,做好了教育,孩子能落到这种田地吗?原本,即便到了如此田地,胡思杜也是可以靠拼爹谋得一份不错的差事的。但面对各路给儿子安排体面工作的人,胡适只摇头摆手拒绝说:不可胜任,不可胜任。最终,胡思杜被胡适安排到了北大图书馆当了图书管理员。胡适显然不想儿子一辈子当图书管理员,他此举只是想让儿子静心、多看书长学问。可这般良苦用心,从小和父亲不亲近,又长期未生活在一起的胡思杜能明白吗?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他并不明白,他甚至还对此有怨言。胡思杜回国仅仅几个月后的1948年12月,北京已被解放军包围,国民党开展''抢救运动'',用飞机空运出陷在北京的专家学者。作为国际知名学者的胡适,自然在“抢救”名单中。可胡适走时,唯独没有带上次子胡思杜。临行前,胡适只给他留下了一箱细软,这箱细软最后还被胡思杜交到了组织上。关于胡思杜没有跟家人一起离开的原因,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胡思杜一直对父亲不满,不愿意与他同行;第二种说法是,当时胡适匆忙,唯独落下了胡思杜;第三种则是说胡思杜认为自己没有做对不起党国的事情,没人会把他怎样所以他不需要走。
文章插图
哥哥为胡思杜立的纪念碑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间接说明:胡适与胡思杜的父子感情多少存在一定的问题。>1950年9月22日,胡思杜所写的《对我的父亲——胡适的批判》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其中有些言词对胡适来说堪称侮辱,直接违背了中国传统的人伦关系,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震动。看到文章后,胡适表面看起来分外淡定,他只将这篇文章剪下来并贴在了9月27号的日记本上。在文章旁边,胡适还写了一句:“小儿此文是奉命发表的”。此后,胡思杜还公开宣布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此时的胡适面对这一切,也未有任何表示。公平来讲,胡思杜此举很可能是出于政治考虑,因为当时的形势下,胡适是被批判的对象。但即便如此,能让亲生儿子做出这等枉顾人伦的事情,也足见胡适家庭教育的失败。此后直到胡适去世,他与幼子也未曾再见一面。直到1962年2月24日胡适因病辞世,他甚至也不知道,早在5年前,他的幼子就已因种种原因上吊自杀了,那年,他年仅36岁。可叹长相俊秀的他,却终因性格问题和未有所成(也有成分因素)的缘故,竟始终未曾婚配。
- 胡适是新派文化的推动人为何却跟一个小脚夫人过了一辈子
- 鲁迅骂胡适10多年,为何后者从不还口?晚年胡适:鲁迅是我们的人
- 对于包办婚姻,徐志摩、鲁迅、胡适对待原配,谁的做法更加残忍?
- 林徽因最爱的到底是谁直到徐志摩死后,林徽因才对胡适说了实话
- 古代科举考试有多苦,商人能否参加科举?为何不能自学成才?
- 鲁迅与胡适,同为包办婚姻,原配一个孤独终老,一个幸福到老
- 胡适和郭沫若互看不爽,因郁达夫引发骂战,和好后两人当众接吻!
- 胡适·字迹欣赏…
- 徐志摩遇难后,胡适欲接济陆小曼,提三个条件,让陆小曼感到屈辱
- 胡思杜为何要与父亲胡适断绝父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