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旦泰斗”李多奎——百年梨园世家,已传承四代,自成一派

千万个故事,亿万种人生,统统搬上台面,唱的有板有眼,抑扬顿挫。生旦净末丑样样俱全,青衣的水袖也似仙女下凡,观众席上掌声一片,叫好声连连。大幕落下时,却又意犹未尽,在京味二胡里,流淌出些许心酸,在每个脸谱上寻找自己。同命相怜的,安慰着心田;故事里有做人的道理,也令人感叹世事的艰难。你也许知道梅兰芳、荀慧生;也许知道马连良,裘盛戎;也许知道尚晓云、程砚秋,张君秋。但你不知道有这么一家,在梨园行里被称为“李门四代,自成一派”。他们就是以被称为“老旦泰斗”的李多奎为代表的李家,至今已经四代传承。用自身的长项与特色,凭借着家族的实力在梨园行闯出了自己的名堂。
“老旦泰斗”李多奎——百年梨园世家,已传承四代,自成一派
文章插图
少年成名,青春倒嗓,匠人老父亲,慧眼识珠李多奎,1898年生于河北河间,1902年随父亲李宝珍进京,8岁进入庆寿和科班学艺,师承贾志臣,入多字辈,学习河北梆子和主攻京剧老生。出色的嗓音和表演能力,9岁就开始登台,12岁就开始担任主角唱大轴戏,小小的年纪把《打金枝》、《朱砂痣》唱得有板有眼,舞台上的这位“小老头”,以不凡的唱功,成为红极一时的童星。然而,“吃开口饭”的孩子都有一道必须经过的坎,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表演者形成致命的打击。那就是青春期生理性变声,就是传统说唱等艺术里俗称的“倒嗓”、“倒仓”。14岁的李多奎倒仓期间,一面拉着二胡一面吊嗓子,在父亲李宝珍的严格严格要求下,十分勤奋。而父亲李宝珍是梨园行里的鼓师,也正是他的慧眼识珠,成就了儿子。李宝珍,生于1864年,是河北梆子戏曲班的鼓师,1902年携全家入京,在庆寿和京剧班担任鼓师。古时的艺术家个个都是匠人,对职业的敬重,也总能鞭辟入里,入迷三分的看透艺术的本质。也正是他的这份有心,才成就了儿子李多奎,还有另一位艺术大师张君秋,让他们分别形成各自的流派。
“老旦泰斗”李多奎——百年梨园世家,已传承四代,自成一派
文章插图
十年磨一剑,“雌音”乍现李多奎倒仓期间,常常一边拉胡琴一边吊嗓子。每天四点钟天不亮,就腰别一把二胡,手提一盏小马灯,牵着一头小毛驴去城外的湖边,田野去吊嗓子。有次在半路上被巡逻的警察拦住,让其举起手来,交出腰间别着的东西,等李多奎拿出二胡,警察才放心,因为其以为他腰间别着是一把枪。待李多奎说明后,其让李多奎看看几点了,李多奎拿出怀里的怀表一看才两点五十分。警察也佩服这个少年太早了太勤奋了。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离开舞台十年的李多奎,十年磨一剑,24岁时嗓音恢复也终于迎来了翻身的时刻。李多奎孩童时代在舞台上唱的是老生,以一位老头的打扮亮相在舞台上,而且成名。但是在这十年的倒仓期,没日没夜的练习中,声音越来越好。一日在庭院一边拉琴一边吊嗓子,坐在门前的父亲摆着小茶几,手捧小茶壶,躺坐太师椅,眯着眼呷着茶,远远的闻听儿子吊嗓。此时听到儿子啊啊呀呀的声音,顿时一惊,睁开了双眼。赶紧上前让其唱几句唱词,果不其然地在儿子的老生的唱腔里感到了变化。发现儿子老生的角色唱腔里,具有圆润高亮清脆的“雌音”。惊喜万分的父亲从此带着的儿子拜访名师改学老旦,师从著名老旦艺术家罗浮山、谢宝云、龚云甫 ,同时集三家所长,得到龚云甫的龚派的真传,造就了自身韵味浑厚,行腔流畅,气场充沛洪亮饱满,大方稳健的唱功、苍劲挺拔的气力,从而为以后成为“老旦宗师”埋下伏笔。
“老旦泰斗”李多奎——百年梨园世家,已传承四代,自成一派
文章插图
“雌声带衰”成就一代“老旦宗师”地位而这并非李多奎天赋异禀,也非祖师爷赏饭,正是其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卧薪尝胆中修来的,是其匠人父亲的火眼金睛,才使得李多奎的艺术生涯更上层楼。李多奎老生改老旦后,老年雌性带衰败音色的唱腔,与老旦扮演恰到好处,常与大师级的马连良,高庆奎,金少山、程砚秋等各大名家合作。和金少山联袂表演《钓金龟》首场演出一炮而红,使得李多奎一举成名,迅速的红遍了北京城,成为城内大街小巷传唱的戏曲名段。1926年28岁的李多奎先后和金少山、程砚秋等来沪演出,更是红透上海滩,一时间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让这位老旦红透了梨园,成为梨园首屈一指的老旦。从此梨园行里也出了一位数十年来影响力最大的老旦,后来被人们称为“老旦泰斗”。只要配戏挑老旦一角,首先想到的就是李家,此时的“李家老旦”一角不敢称前无古人,但至今无人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