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和“经典”硬碰硬 , 难免会有一方名声受损 , “四大名著”中其他三部的翻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
无论是压过了“经典”还是有所不如 , 都不是什么好事 , 并且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 , 《新三国》如果在同一个地方和《三国演义》争锋 , 落败的可能性很大 。
《新三国》的新视角 , 有讨巧的嫌疑 , 但不失为一种极为睿智的选择 。
学我者生 , 似我者死 , 《新三国》另辟蹊径
“经典”翻拍不一定要按照之前的路数来走 , 成功还是失败就见仁见智了 , 但如果在框架、台词等等方面都学原有的经典 , 这是注定的死路 。
从《三国演义》到《新三国》 , 变化最大的就是名字 , 已经没有了“演义”二字 。
可能有观众认为影响不大 , 其实这就是一个信号 。
“演义”一般用于“讲史”类的小说 , 是明着告诉读者这里的故事运用了历史框架 , 但内容基本都是编的 , 诸位看个热闹即可 , 万不可当真 。
而翻拍之后主动去掉“演义”二字 , 就是向观众表明 , 这部剧中的历史成分要高于原有的《三国演义》 。
这种细节变化在有心人眼中非常明显 , 剧里的一些情节桥段也有明确暗示 。
比如说 , 曹操和陈宫在逃难的时候 , 路过了吕伯奢一家 。但因为误以为其家人图谋不轨 , 就杀掉了吕伯奢全家 。
误会澄清之后 , 大错已经铸成 , 偏偏在逃亡的过程中又遇到了打酒归来准备招待曹操二人的吕伯奢 。
曹操一狠心 , 杀掉了吕伯奢 , 面对陈宫的责难 , 说出了那句著名的台词: 宁教我负天下人 , 休教天下人负我 。
这是《三国演义》小说和电视剧都有的原话 , 而这句话也被当做了曹操奸诈的证据 。
但是 , 这一个桥段在《新三国》中有了一个变动 。
曹操第一次说的是: 宁我负人 , 毋人负我 。
陈宫要么是没有听清 , 要么是不敢相信 , 于是再次询问 , 曹操这时候才说出了和之前一样的台词 。
这一改动意味着什么?或许有些读者和观众并不清楚 , 在正史《三国志》中的引文里 , 曹操所说的原话和《新三国》一致 。
也就是说 , 《三国演义》小说给正史中的原话加了“天下”二字 。
细品一下就能知道 , 二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 小说的改动让曹操这一奸诈的形象瞬间生动了不少 。但这不是人物本来的面貌 。
《新三国》通过掺杂一些正史的资料 , 来和“演义”做一个区分 。
而这样的手法虽然增加了历史的知识 ,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小说的趣味性 , 并且对于人物的塑造出现了一定的混乱 。
《新三国》在历史人物面貌的把握上 , 有所混乱
因为既要掺杂正史 , 又要符合观众对于“三国”这个故事的期待 , 所以就出现了在人物塑造上的矛盾现象 。
这部剧在热播的时候还闹出过一个笑话 。
因为日本对于中国的“三国”历史非常感兴趣 , 制作了一系列比较著名的游戏 , 其中的代表就是“三国无双” 。
结果有一个孩子在看了《新三国》之后 , 尤其是这个片头 , 很惊喜地说 , “三国无双”这个游戏终于拍成电视剧了 。
我们不去讨论这个孩子的文化意识是不是比较淡薄 , 我们说这里面“曹操”的表演问题 。
《新三国》中由陈建斌饰演曹操 , 但不知道为什么他的语气腔调故意变得非常奇怪 , 真的有点像抗日剧中的日本人讲汉语 。
而他表演“奸诈”的一面往往是通过一些较为“浮夸”的表演 , 当然这些内容是记载在一些历史典籍之中的 , 就是我们今天来读都感觉曹操当时确实有点浮夸 , 陈建斌在对于这些形象的表现上还是非常到位的 。
但问题就在于 , 这个故事里曹操的“奸诈”应该是一种本能 , 从他的气质、眼神、笑容等等自然流露 , 像鲍国安饰演的曹操就非常形象 。
而陈建斌因为要考虑历史的因素 , 所以比较刻意去表现这种奸诈 , 以至于成了“地痞流氓”的性质 , 倒是有点像少年时期纨绔的曹阿瞒 , 而不是那个雄踞北方的曹孟德 。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