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乱华”是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惨剧。今天,我给大家讲一讲“五胡乱华”的本质,这是由一条线引发的故事。
文章插图
长城虽然是人工建筑,但它却是中国地理的一条天然分界线。因为我们的祖先在修建长城之时,就是沿着一条自然分界线去修筑的。历史学家发现:长城的走向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高度吻合。所谓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就是:这条线的北边为半干旱地区,降雨量少于400毫米,不适宜种植农作物,因此成为游牧地区;这条线的南边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降雨量多于400毫米,适宜农业,因此成为农耕地区。换句话说,长城的存在,使得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被完美地区分开。不同的经济形态又产生了不同的上层建筑,继而又产生了不同的发展方式。很多人认为长城没有价值,因为游牧民族似乎从未被长城阻挡过。面对游牧民族的入侵时,长城就像一个简陋的篱笆,根本不足以起到保护农耕地区的作用。
文章插图
在我看来:长城就像是一道大门,有着警示与预防的作用。当游牧民族决定大举入侵时,这道大门可以起到预警的作用。而当中原王朝强盛时,又没有人敢于越过长城进行挑衅。长城的实际意义在于:它的存在可以使游牧民族零星而偶然的入侵变得困难重重,毕竟大规模又有计划的入侵有限,所以长城在大多数时候还是可以起到保护和预警作用的。长城之所以被大家认为无用,只是因为我们光记住了长城失守的几次时间,大多数时候的预警成功却未被记住。而在长城被修筑的几千年中,也只有那么寥寥数十次大规模入侵被记住,可见长城还是很有效的。因为长城以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所以长城以北地区的文明发展远远落后于长城以南地区。
文章插图
在西汉帝国建立之前,长城以北一直处于部落联盟的状态之中,此时中原王朝与长城以北地区的关系,有点类似于官府与强盗的关系。官府在剿灭强盗之时,最大的困扰不是强盗们过于强大,而是强盗处于一个辽阔的区域,官府只能被动防御,却无法主动追击。漫长的边界线,使得中原王朝的兵力分配总有漏洞,而游牧民族却总能在任意时间攻击这个漏洞。等中原王朝集结兵力准备反攻之时,游牧民族已经带着贼赃撤退了。而中原王朝却很难率军追赶,因为这对于后勤的考验极大。再加上长城以北地区的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真要率军在这种地方与游牧民族决战,其风险也是巨大的。防不住,打不着,这种对手是非常难缠的。中原王朝没有什么好办法,只能一个劲儿地修长城。如果瞅准机会也会给游牧民族几次重创,让他们再深入长城时会有所顾忌。如果上述手段还没法解决问题,那就准备收买或招安吧。总地来说,由于长城以北地区和中原王朝巨大的生产力差距,使得双方的关系类似于官府与强盗的关系。
文章插图
几乎是在西汉帝国建立的同时,长城以北地区出现了强大的国家。这种国家虽然还有部落联盟的影子,但广阔的长城以北地区显然已经经过了部分整合,出现了一个能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的政治实体。此时中原王朝与长城以北的关系逐渐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此时的长城以北地区,已经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中原王朝再把游牧民族看成是需要剿灭的强盗,显然有点认不清形势了。就好像梁山整合了其余三大寇,变成仅次于朝廷的大势力。再把人家当贼寇,对于将来的统战规划就不利了。在这种背景下,和亲政策出现了,中原王朝与长城以北地区变成了岳父与女婿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中原王朝向长城以北地区定期交纳保护费,其实这和收买招安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换了一种更下血本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换来的和平通常也是毫无保障的,因为和亲政策的同时,游牧民族仍然不会放弃侵扰中原王朝。在这种背景下,大规模的追击战争开始了,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开始采取不计代价的穷追猛打。但这种战略实际上只能当成一种辅助战略,因为对游牧民族穷追猛打,通常总会弄得中原王朝叫苦不迭,效果也不明显。汉武帝与匈奴打了许多年仗,到最后还是选择与匈奴继续和亲。因为对长城以北地区穷追猛打,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中原地区受到的拖累更大,再这样打下去,只怕西汉王朝自己会先受不了。
- 杨国桢“对话”林则徐:从一介寒士到民族英雄
- 最初一次民族大迁移土尔扈特东归是“阴谋”
- 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彝族的起源是什么有这样三大祖先!
-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特色
- 大型民族器乐交响音·画《四季岭南》迎新年
- 中华农耕文明发源地,到此的旅途,探寻秘境
- 看多媒体互动展厅弘扬党建文化
-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 自汉以降,为什么游牧民族越来越难打了?原因历史书不会告诉你
- 大型民族器乐交响音·画《四季岭南》广州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