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原创 叶克飞 欧洲价值前天
他们极具社会责任感,比如 范旭东 就曾说过:“我们在化学工业方面,力求进步,产品在国际上进入先进的行列,那就在这方面也立了一根坚实的柱子。中国有这样几十根柱子,基础就牢固了,政府好比是一个屋顶,好的屋顶会在这些柱子上牢牢建立,铺盖上去;不好的,它自然安放不住,会垮下来,要重新修造,但不会影响下面的柱子。有了这些柱子,终有一天,会盖好一幢举世瞩目的堂皇大厦。”
撰文〡叶克飞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文章插图
在读库版的《大商人》的六卷本封底,各有一句话。
《新新世界: 张謇 与南通建设》的封底是“做一分便是一分,做一寸便是一寸”,《半个中国:荣氏兄弟的衣食事业》则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万金散尽:穆藕初与科学管理》的封底是“世界不问你是何人,只问你能做何事”,《日出西方:范旭东与化学工业》的封底是“我们办实业的人,要具有世界的眼光和为人类服务的精神”,《点石成金:刘鸿生的企业托拉斯》则是“我并没有让我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我最喜欢的,当属《短服布衣: 卢作孚 的轮船报国梦》封底的那句:“不要做大炮,要做微生物,慢慢地去影响、改变社会。”
中国历史 上的重农轻商始终是一种常态,别说商鞅的残酷,即使是许多人夸到天上去的宋朝,商业固然繁荣,可商人地位仍然不高。
正是因为轻视商人与商业,各种俗语也“不堪入目”,比如“无商不奸”。也正是因为商业不够发达,中国历史最缺少的就是契约精神和坐下来好好谈的对话精神,而这两种精神,正是人类得以进入近现代文明社会的关键。
近代以来,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开始学习先进文明,近现代工商业也随之兴起。可惜的是,民族工商业一直命运坎坷,甚至遭遇过长时间的中断。这种中断也让人们遗忘了民族工商业曾经的血泪和辉煌,甚至因为“无商不奸”的固有认知,将之妖魔化。
傅国涌 的《大商人》系列并非新书,这次读库进行全新修订,以六册的体量,重新挖掘被忽视已久的近代民营企业创业史,还原六位代表性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穆藕初、范旭东、卢作孚和刘鸿生)的探索和实践,展示民族工商业曾经的高速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进步的极大推动。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文章插图
书名:《“大商人”读库本系列》
作者:傅国涌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读库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定价:168元
傅国涌笔下的这些大商人,完全摆脱了传统商人的形象,而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企业家。他们的创业与人生都极度艰难,因为他们所尝试的,是在一个专制国度里办民营企业。他们没有制度保障,身处的社会既没有社会启蒙,也没有现代契约意识,唯一能闪转腾挪的空间,便是权力垄断和民间社会之间的夹缝。
那一代立志“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唯一无法战胜的是权力
文章插图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如此逼仄的环境下,他们普遍超越了商人本身,成为那个时代实业救国的象征。
比如张謇,以实业带动地方经济与文化的整体发展,甚至达到地方自治。正如傅国涌所说,张謇所留下的是“不流一滴血的遗产”。中国历史从来不缺陈胜吴广的传统,不缺一夜暴富的传统,流血是常态,最稀缺的反而就是不流一滴血的资源。张謇要走的路则不需要流血,只是老老实实、埋头苦干,进得一分就是一分,不怕事情小,就怕不去做。
也正因此,原本落后的小城 南通 ,被张謇慢慢将之扩大,在短短不到二十年时间里,凭他个人的力量和大生企业的力量,创造了“南通模式”。除了办企业,他还办学校,从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女子师范、医学院校、纺织院校、商业学校、盲哑学校、小学乃至幼儿园,无所不包。他还兴办博物馆、印书局和剧场,以开启民智。他建设了多个公元,为南通人营造公共空间。他也兴建了大量公共机构,包括气象台、济良所、贫民工场、养老院和育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