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深情悼亡母,93岁姚澄去世前还在考60岁学生

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锡剧“姚派”艺术创始人、国家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剧代表性传承人姚澄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2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今天上午,遗体告别仪式在南京市殡仪馆举行。
 叶兆言深情悼亡母,93岁姚澄去世前还在考60岁学生
文章插图
上午8时,致远厅哀乐声起,现场肃穆。悼念大厅正方摆放着姚澄大师的彩色遗像,寓意着她多彩的人生,遗像两侧及上方写就挽联“兰花传后人 珠凤耀剧坛一一悼念一代宗师姚澄先生”。有关方面领导,省演艺集团及姚澄老师的学生、戏迷等各界人士数百人,赶来为姚澄大师送行。
 叶兆言深情悼亡母,93岁姚澄去世前还在考60岁学生
文章插图
姚澄,江阴人,1926年出生。家境贫寒,12岁学戏,后加入江苏省锡剧团,主攻青衣,兼演花旦,反串小生。在六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设计、创造了许多脍灸人口的经典唱段,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姚派”艺术。如《拔兰花》中的王凤霞、《庵堂认母》中的智贞、《双珠凤》中的文必正、《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女巡按》中的谢瑶环、《孟丽君》中的孟丽君、《红色的种子》中的华小凤等。其中《庵堂认母》、《双珠凤》分别于1956年、1963年被拍摄成戏曲艺术片。出版了《拔兰花》、《中国戏曲艺术家唱腔选》等音像制品。培养了众多有较高艺术造诣的锡剧艺术人才。她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优美动听,声情并茂,稳中求变。“姚派”艺术在广大群众中有着广泛、深远的影响,她的表演艺术深为广大观众所赞赏,有“锡剧皇后”之美誉。
 叶兆言深情悼亡母,93岁姚澄去世前还在考60岁学生
文章插图
 叶兆言深情悼亡母,93岁姚澄去世前还在考60岁学生
文章插图
提到姚澄的艺术成就,不得不提及她的先生:叶至诚,叶圣陶的儿子。“他在文化上影响我,帮我提高了素养;他是我的活字典,我不懂不会就问他。”姚澄生前常常说。两个人经人介绍相识,相濡以沫半个世纪。儿子叶兆言曾透露,自己的名字就是父母爱情的产物。“我的母亲姓姚,姚的一半里面有个兆,父亲名至诚,繁体字的诚有一个言字旁,父亲和母亲拿自己的名字开刀动手术,一人给了半个字。”
 叶兆言深情悼亡母,93岁姚澄去世前还在考60岁学生
文章插图
在18日举行的追悼会上,叶兆言深情悼亡母。“过去的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母亲的一生。母亲生前经常跟我讲她的故事,她的一生是幸运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她喜欢锡剧,她赶上了锡剧事业最美好的年头,并且非常幸运地为之奋斗了一生。有太多值得回忆的历史场景,我母亲一生的辉煌,她的荣誉,她的欢乐,都与锡剧事业分不开。”在丝竹锣鼓的世界里,姚澄低吟浅唱、顾盼生辉,用锡剧的语言,在举手投足之中传达出令人动容的情感。戏曲名家和戏迷纷纷在社交媒体上追忆姚澄的艺术人生,对她的离去表示惋惜和痛心。“作为省锡剧团的第一代演员,她在锡剧艺术的推广和传承上,功不可没。”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在电话里告诉采访人员,过去南京并没有锡剧这个苏南剧种的身影,1953年姚澄主演的锡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南京演出,是南京观众第一次欣赏锡剧,从此在南京的舞台上,锡剧得以与京剧、昆曲、黄梅戏百家共鸣,有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天空。姚澄的很多代表性剧目至今还在演出,而“姚派”弟子也遍及各个剧团。“我和姚老师一样坚信,未来的十年、二十年,锡剧的观众会越来越多,也会越来越年轻。”周东亮说。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倪同芳得知姚澄病逝的消息后十分悲痛,“我是被她带大的,喂饱的。”倪同芳回忆,虽然自己不是师从姚澄,但15岁进团后耳濡目染,受益良多。“她非常刻苦,要求也极高,一个动作就要琢磨半天,可以说潜移默化传给我们的都是无价之宝。”在倪同芳看来,姚澄不仅戏路宽,青衣、花旦、小生等都可以演,没有局限,而且她的表演和唱腔风格大气,特别讲究人物塑造。她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复排姚澄的代表剧目《红色的种子》,并大获成功。“在排练场上,她手把手地教我,我永远感激她。”“来一段《拔兰花》给我看看,步伐、演唱都要和在台上一样,我看看你的分寸准不准!”提到恩师,锡剧演员许美霞泣不成声。今年3月,60多岁的她去探望90多岁的姚澄时,还被老师当场“考”了一回。如今在戏校教学生的许美霞,还时常回想起初次跟老师学戏的情景。时值盛夏,酷热难耐,当时已过耳顺之年的老师披着一条白毛巾一遍遍给她示范动作,毛巾上满是汗水,拧干后再来,直至满意。老师还常常叮嘱他们,每演一个角色,不是换套衣服那么简单,要拿捏出人物的精髓,连音乐过门也要记住每一个音符,精心设计动作。一代名角远去,但她的声韵唱腔早已穿透了岁月,回荡在锡剧那方舞台上永不散去。交汇点采访人员 陈洁 (现场图片由梁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