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部被“吊打”,在后半部却成了第一名将

分明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可是在《三国演义》的后半部分,他却成了曹魏阵营第一“名将”乃至是当世“神将”。许多人对此表示:他不过是走了狗屎运。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部被“吊打”,在后半部却成了第一名将
文章插图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其实,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回中,诸葛亮亲口为之正名说:张郃乃魏之名将,非等闲可及。大家看小说前半部,之所以觉得他不过尔尔,那是因为他的对手太强,并且故事还未讲到他的“主场”。张郃生卒年不详,在正史中交代,他早年参加过镇压黄巾起义,一受征募即为“军司马”。在汉末的时候,普通底层出身的人,不太可能一上来就被委以要职。张郃的出身,即使不是世家大族,至少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人家。所以可以推测出,他很可能接受过一些正规的军事教育。后来,张郃先投袁绍,再投曹操。从他与曹操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普通的勇夫,实则有一定的谋略。张郃一生,与赵云曾经有过四次交战,前三次都在三十回合以内就败走,只有最后一次反过来追击赵云。有人说,这是因为头三回赵云的武力值正处于巅峰时期,所以张郃怂了。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部被“吊打”,在后半部却成了第一名将
文章插图
而最后一次,赵云怀里抱着阿斗,不方便打斗,所以张郃才会占了上风。其实,这也侧面说明了一件事:张郃不是不能打,他只是不想将自己置于极端危险的境地。包括他和马超作战时,二十回合就输了。理由也非常简单,当时马超有心替父报仇而找人拼命。张郃很清楚,自己不过是给曹老板打工,实在没有道理拼命,所以自己要避其锋芒。张郃一开始接受东汉朝廷的征召打黄巾军,再到投降袁绍,再降曹操,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扯起一杆旗子,他仿佛早就认定了自己是一个“打工的命”。能好好地跟着曹老板打下一亩三分地,不就行了吗?难道要像许褚、典韦等人一样,为别人的家底儿去拼命?那只是“匹夫之勇”。假如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绝对算不上是一名好将军。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部被“吊打”,在后半部却成了第一名将
文章插图
前面提到过,张郃一开始接受朝廷的招募当的就是“军司马”。这个“军司马”是什么职务呢?他其实是将军的属官,秩比一千石。而当时的一个县令,年俸禄才六百石左右。在东汉末年朝廷势力还没有彻底瓦解的时候,朝廷不可能招一个大字不识的粗蠢匹夫去当将军的属官。所以,我们可以断定,张郃至少读过几天书。那么他和许褚等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不太容易被热血冲昏头脑。张郃非常清楚自己要想的是什么,他也没有那么容易被“主公”的小恩小惠收买,更不会为了“主公”的江山,或者是一时的义气和人拼命。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部被“吊打”,在后半部却成了第一名将
文章插图
这么一想,你就完全能理解他为什么和赵云、马超等人一打就逃了。因为曹老板家兵多将广,让他去“送死”,不值得。《三国演义》中曹魏阵营属于反派,在小说的前期,许多英雄人物都还活蹦乱跳,曹老板阵营稍有一点智慧的人都不太适合出场。比如前面就有一郭嘉,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结果他早早就驾鹤西去了。剩下的必须全部是酒囊饭袋,要么就是没脑子的蛮牛,这样才会彰显出蜀汉阵营的“伟大、光荣和正确”。假如前面就把张郃写得和关羽、赵云之流一样的牛掰,就像《韩非子》里面那个故事一样,“自相矛盾”。两个将军对阵,不管你打了几百上千个回合,总要有一个人落败。
张郃:在《三国演义》前半部被“吊打”,在后半部却成了第一名将
文章插图
那些名气一直很响亮的将领,像赵云这种,分明是作者刻意造出来的一位“战神”,肯定不能让他落败。又或者作者本身比较同情的人物,也不适合让他们失败得太难看。比如像马超,人家要报杀父之仇。你能专门开一章写他雄赳赳、气昂昂地打过来,结果一个照面就被张郃打了个狗吃屎吗?就算你乐意,读者看了也会很生气啊。所以不到最后,绝不可以让他们落败。既然他们不能败,那就只有让张郃落败了。但是,英雄也有落寞的时候。随着故事进入尾声,《三国演义》前期的那些个神将、良将都纷纷离领了盒饭。作者觉得该轮到张郃表演时,他的主场就多起来了,那么对他的评价就自然上升了。因为作为主角刘、关、张三兄弟和诸葛的对手,假如太弱了,也显不出主角的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