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采访人员 康翔宇
文章插图
2019年第41期《三联生活周刊》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这个名为“辛追”的女子,或应该叫“避”,文章一经刊发就引起社交平台热议。那么,到底孰对孰错?为何古文字释读屡有争议?大河报·大河客户端采访人员采访了多位专家为您解析。
“辛追”二字的由来
这篇名为《马王堆汉墓帛书,迟到的解读和颠覆》的文章中写道:“近日,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通过对更清晰的文物相片的研究发现,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墓主的名字并非辛追。文字学家通过对出土印章上字形的分析考证,认为一号墓墓主应该叫‘避’,此前是因为发表的照片不清楚,被误读成了‘辛追’。”
大河报采访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1972年至1973年湖南省博物馆编写发表的《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简报》和《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详报)》中,对于这枚印章上模糊不清的第三个字,用了“”来代替:“方形,边长2.7厘米,阴文篆书‘妾辛’三字,字长体横排,可能是死者的名章。”
而在1982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马王堆汉墓》中,也只是说这个字似为“追”:“还发现了一枚印章,刻有‘妾辛[追]’三字(后一字似为‘追’)。”
而在2011年,湖南省博物馆参与马王堆发掘的考古学家傅举有编写的《马王堆汉墓不朽之谜》中,已很明确地称其为“辛追”:“在一号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一枚边长2.7厘米的正方形泥质印章,阴面长体横排阴文篆书‘妾辛追’三字,这应是墓主的私章,她的名字叫辛追。”
叫“辛追”还是“避”网友提出看法
文章插图
网友制作的分析图
文章一刊发,立刻在网上引发了热议,截至目前微博话题#马王堆墓主老太太名字搞错了#,已累计阅读1.5亿,评论2.2万条。网友纷纷发表看法,有的认为学术是严肃谨慎的,该叫什么就要叫什么;有的则认为叫了这么多年的“辛追”,如果改口实在不习惯。还有部分网友,则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进行了分析。
网友“思明居士”发文称,马王堆出土的印章属秦系文字,只要对比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的印章字体,就大致可以判定。他在文中称,“辛追”二字与“避”在当时的字形上,仅有的区别就在于“辛”和“辶”之间的部分。在印章上的这一部分,可以很明显看到是“三口一竖”,通过对比,“思明居士”发现,“追”字在战国秦汉时期,右半部分没有出现过类似于马王堆一号墓出土印章的形式,相反“避”字中间部分却是以与出土印章相似的“三口一竖”的形式出现。
在郑州市古玺印收藏者焦新帅提供的字源演变图片中,大河报采访人员看到,“避”字在战国《说文》和秦代《睡虎地秦简》中的字形,确实如网友所说,与“三口一竖”十分相像。
还有网友从西汉早期印章的篆刻规律入手,分析认为,如果是“妾辛追”三个字,那么印章应将“妾”单独刻在一边,占据两个字格,剩下两字,自上而下,填满另外一边,而不是像马王堆出土的这枚印章上的一样,一字排开。“其实印章不应该以字数二字和三字区分,秦代还有四个字五个字的私印。”焦新帅说,而对于三个字的印章如何排列,是否如网友所说,焦新帅则表示“这个不固定。”
古文字释读为何屡有“争议”
文章插图
【“马王堆老太太”不叫“辛追”而叫“避”?】
文章插图
其实,对于古文字释读的争议并不少见,“国之重器——后母戊方鼎”改名事件就是个例子。这个原本被大家叫了数十年的“司母戊”,随着2011年国家博物馆新馆开业,被改为“后母戊”而争议不断。
- 读《我的名字不叫“等”》,感悟作者的阅读、收藏趣味
- 老太太带金钗去鉴宝,钗上刻有5个字,专家大惊失色您父母是谁
- 霍仙姑在《终极笔记》剧中的结局揭晓
- 楚汉|刘邦曾发明“刘氏冠”,直到马王堆出土一个木俑,才知道它的模样
- 古人睡觉和我们不一样?什么是“瓦”?百姓的房子为何不叫宫?
- 当年被母亲宠坏,偷走马王堆国宝并烧毁的未成年许反帝,近况如何
- 老太太带着金钗去鉴宝,上面刻有5个字,专家问到:你是格格?
- 价值1.9亿的一副油画,竟然被90岁老太太挂在厨房,熏了半个世纪
- 为什么打了败仗都叫“败北”而不叫“败南”?
- 《知否》被抢着养老的盛老太太:养孙防老,有时候比养儿防老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