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淳翔︱从张爱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说起


祝淳翔︱从张爱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说起
文章插图
说起《新闻报》,张爱玲与之的缘分委实不浅。《公寓生活记趣》透露她与姑姑二人合订一份《新闻报》,每日由一个开电梯的人过目后才送上来;《到底是上海人》里提及“《新闻报》上登过一家百货公司的开幕广告”,写着“‘友情所系,讵不大哉!’”说这“似乎是讽刺,然而完全是真话,并没有夸大性”;她还曾在《诗与胡说》里肆意贬低鸳蝴派前辈作家顾明道在《新闻报》上的连载小说《明月天涯》的情节设置不合情理,甚至还拉来了旁证:“有个表姊,也是看《新闻报》的,我们一见面就骂《明月天涯》,一面叽咕一面往下看。”前述的说明文字则表明,自童年起,她就与《新闻报》搭上关系了。
这第一封投稿信为手写体,原无标点,为了便于展开后文,冒昧添补如下:
祝淳翔︱从张爱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说起】晚年的张爱玲透露说,自己虽说从小热爱绘画,却是在母亲的鼓励下才尝试投稿:我“在学校里成绩并不好,也没人视为天才。不过因为小时候我母亲鼓励我画图投稿,虽然总是石沉大海,未经采用,仍有点自命不凡,仿佛不是神童也沾着点边。她初次出国期间,我就已经天天‘画小人’,门房里有整本的红条格账簿,整大卷的竹纸供我涂抹”。(《爱憎表》)
两年前,为了撰写拙文《柳雨生与小报》,我利用工作余暇,逐日翻阅“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的《大上海报》(1943年10月21日至1945年8月28日),当翻至1945年1月7日该报,发现一篇刘凤《张爱玲与余爱渌》:
张爱玲是一个写小说的女作家,余爱渌是一个译写西洋杂志文的作家,两个人各不相干,实难相提并论。然而世事说来多怪,所谓无巧不成书,原来也不仅是书而已。
张爱玲最近出了一本散文集《流言》。她的小说集《传奇》给人的印象正如这本书的名字,总使人觉得它的作者太不平凡;而读完了《流言》则觉得作者是一个颇可亲近的人,因为《流言》正是一个典型的小市民对于人生种种相的供言。就在这本《流言》中,作者提起她最初投稿的故事。那时候张爱玲九岁,她画了一张画投给《新闻报》的“本埠附刊”,同时写了封信给附刊的编者小采访人员先生。信中对于该刊所发表的《孙中山先生的儿子》一图深致赞扬。而这幅画正是余爱渌画的,他那时只有六岁。
这是一件巧合的事,然而也确实颇为有趣,够得上一则文坛逸话。
日昨和余兄谈起,他也大笑不止;下走谓此正是认识张女士的大好机会,因为她是最初赏识余爱渌图画的人。余兄更谓,他的搁笔不画也就在见到张女士小说中的自画插图以后,他觉得张爱玲的画太好了,所以自己也不敢画了。
为了不掠人之美,必须得指出,上述短文首见于《旧闻新知张爱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唯编者肖进不知何故,对个别字词进行了删改。今一仍旧貌,以免误导。
余爱渌是谁呢?他本名徐慧棠,又有笔名康悌露、单庆舫、端木洪、罗薏等。(详见萧持隆《云烟录·春秋班底》,《繁华报》1945.5.15)至于刘凤文中所称幼年张爱玲对余爱渌画作不无推崇之意,若推敲张爱玲投稿信原文,似无此意,看来只是作者的故弄狡狯,稍有攀扯名人之嫌。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沈寂在回忆文章里说过,徐慧棠为柯灵主编的《万象》青年作家群里的“五虎将”之一,才华横溢,译作颇多。
余爱渌的原画究竟如何?竟能让九岁的张爱玲特意提及,语气中还透着不服气?经过一番搜寻,终于被我找到:它是一张漫画,题为《中山先生的儿子》,由“务本女学一年级七岁徐慧棠画”,刊于1929年8月21日《新闻报本埠附刊》。
祝淳翔︱从张爱玲的第一封投稿信说起
文章插图
将此画与孙科当年的照片相对比,但见徐慧棠小朋友笔触虽稚嫩,却寥寥几笔,便准确地勾勒出孙科的外貌特征:圆圆的脑袋,梳成三七开的短发覆于其上,鼻上架着一副标志性的圆框眼镜。简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考虑到年龄之小,更令人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