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物·2020年09月师友赠书录(二)韦力撰( 三 )


书物·2020年09月师友赠书录(二)韦力撰
文章插图
书物·2020年09月师友赠书录(二)韦力撰
文章插图
书物·2020年09月师友赠书录(二)韦力撰
文章插图
书物·2020年09月师友赠书录(二)韦力撰
文章插图
《故书琐话》,赵国忠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此书为启真馆组织的《三昧书屋丛书》第一辑之一种。该书出版前的几个月,谢其章先生来电说,吴兴文先生命我给该书写几句推荐语。大约二十年前,正是经谢先生之介,我结识了赵国忠先生,此后又是在谢先生的带领下,我跟几位朋友一同参观了赵先生的书房,了解到他对于民国版本的挚爱。这些年来,时常见到赵国忠研究藏书的文章,由此让我了解到他对于民国文献的谂熟,而我正是从这个角度写了推荐语,故赵先生的大著出版后,特赠一册于我。我从该书后封上看到,吴兴文和谢其章也写了推荐之语,原来吴兴文也是通过谢其章认识的赵国忠,而吴先生认识谢先生则是由我之介,这么多年过去了,感觉爱书人还是同一拨,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马齿徒长的表现,亦或是藏书的黄金时代过去了。当然我宁愿相应是前者。本书内容为赵国忠收藏的民国版本,拜读这部大作 ,让我对一些细节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爱眉小札》一书,我以往见到的几册均为线装本,然赵国忠在文中谈到:“良友初版的《爱眉小札》,黑漆布面精装,米色道林纸印,三十二开本,初版印三千册,7月旋即再版,又印两千册,并且还印过一百册线装本。”原来线装本这么少,可惜因为我的不懂行,将它们轻易放过了。巧合的是,前一度我见到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陈徵先生,聊天时谈及《良友文丛》,我感叹于该书的精装毛边本制做得很地道,并且每本书的扉页上留出了作者签名的位置,同时每册书都带有编号,这些书成为了当今藏书家追逐的目标之一。我感慨于在那个时代,赵家璧已经把这些手段都用齐全了,真可谓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然而陈徵先生却告诉我,赵家璧亲口跟他说,那些编号签名本的《良友文丛》并不挣钱,这令陈徵也很吃惊,他问赵家璧,当时的良友图书公司靠什么来挣钱,赵告诉他,是靠出版《一角丛书》赚得大钱,而精美的《良友文丛》只是用来打牌子。陈徵讲述的故事让我也觉得吃惊,一者在我的印象中,赵家璧是另一个时代的著名出版家,没想到陈徵能向他请教出版问题。二者《良友文丛》太有名了,我以为这部书是多么的畅销,原来实际情况并不如我所猜。陈徵告诉我,他当时跟社里的领导去请教赵家璧,也是想效仿《良友文丛》,出版一个新的文丛,当他们听到赵的所言后,立即调整了方向,准备出版《一角丛书》,但是因为货币币值及成本的原因,他们将其调整为《五角丛书》,没想到这个书卖得很火,以至于陆续出版了十几年。对于《爱眉小札》的出版,我之前并不了解背后的故事,通过赵国忠的这篇文章,我方了解到赵家璧乃是徐志摩的学生,1931年11月徐志摩因飞机失事而去世,为纪念恩师,赵家璧同陆小曼合作,计划由良友图书公司出版一部十卷本的《徐志摩全集》,此事在进展的过程中,“突遭胡适插手,他认为同商务印书馆相比,良友终究是小出版社,建议此书改由商务出,并说已征得商务的总经理王云五同意,出版前还可先预支一大笔版税。小曼的生活当时确有困难,又急需钱,遂答应了胡适。”我不清楚当时陆小曼是否已经与赵家璧签署了出版合同,如果是这样的话,陆小曼的作法有些欠妥。对此赵国忠在文中写道:在这件事上,不好说谁对谁错,胡适的做法可能欠妥,但小曼毕竟收下了预支的一千元版税,唯独苦了赵家璧,向志摩的旧友征集书信,收集志摩文稿等诸多工作,都是由他来做的。为安慰这位年轻的编辑,陆小曼从全集中抽出了日记集《爱眉小札》,因字数不足,又把同一时期自己写的日记拿出,连同志摩给她的书信,统以《爱眉小札》为名,交给赵家璧,作为“良友方学丛书”之一出版。此书中的《〈杂拌儿〉两书》一文,也勾起了我的回忆。十几年前,在韩小蕙老师的带领下,某天我们一同前往韦柰先生在北京的居所。韩老师介绍说,韦柰乃是俞平伯先生的外孙,现在香港某大学教音乐,因很少再回北京,故准备处理一批俞平伯先生的藏书。那天晚上,我看到了大量的民国毛边签名本,几乎个个是大名头,并且都是题赠给俞平伯者,另外还有一批清代名人手札,这些手札裱成几大册,尤让我开眼的,则是俞平伯藏的一块雷峰塔砖。这个砖的侧边有个食指宽的小孔,乃是五代时期吴越王钱俶在里面塞《陀罗尼经》用的。近几十年来,《雷峰塔经》我见过几十件,其中真经也有十件以上,然完整的塔砖却是第一次得见。据说当年的雷峰塔并不是每块砖都藏有经卷,而俞楼就处在西湖边,雷峰塔倒塌之时,俞平伯恰好看到烟尘四起,想来这块砖就是他赶过去拾得的一块。由于我的迂腐,没能拿下这批难得之物。若干年后,这些东西陆续出现在嘉德拍卖中,然而我却没有见到这块雷峰塔砖,在韦府当时看到的那些藏品,也并没有全部浮出水面。而那时在韦府是否看到《杂拌儿》一书,我已记不起来。周作人对《杂拌儿》评价较高:“现代的散文好像是一条湮没在沙土下的河水,多少年后又在下流被掘了出来:这是一条古河,却又是新的。我读平伯的文章,常想起这些话来。”正是因为《杂拌儿》所收之文的特殊价值,故前些年江苏人民出版社予以再版,并将其收入“百花洲文库”第二辑。然而,赵国忠发现这个新印本没有把原作全部收入:“而是遵照俞先生的意见,删去了六篇文章。”赵国忠认为,删掉的这些文章或许正反映了作者一定时期的思想状态,他举出了其中的《雪耻与御侮》一篇,称此文写于“五卅”运动发生不久,反映了俞先生对“五卅”运动的错误认识。该文在1925年6月的《语丝》上一经发表,即引起争论,郑振铎连写几篇文章批驳俞平伯的观念,数十年后,俞平伯在所写《忆振铎兄》一文中说到:“五卅”运动之后,我和振铎曾打过一场笔墨官司……我那时的看法,认为必先自强,然后能御悔;振铎之意恰相反,他认为以群众的武力来抵抗强暴才是当务之急,切要之图。现在想起来,当然,他是对的。他已认清了中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而其时正在逐渐地沉没在资产阶级学者们的迷魂阵里。故赵国忠认为,新印本删去这篇文章,“就反映不出作者思想变化的轨迹了。”想来,这正是藏旧书的价值与乐趣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