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刘云亭之《狸猫换太子》仁宗知道了李宸妃是自己的生母,且遭遇悲惨后,“号恸顿毁,不视朝累日,下哀痛之诏自责,追封宸妃为皇太后,谥庄懿(后章懿)”,又亲到洪福寺开棺检验,见“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以水银养之,故不坏。仁宗叹曰:‘人言(死于非命)其可信哉!’”当时,对刘太后非议满朝,范仲淹对仁宗说:“太后受遗先帝,保佑圣躬十余年,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仁宗仍谥刘后为章献明肃皇太后,并追赠刘氏三世皆至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刘后父封魏王。一场公案,就此了结。官书记载如此,私人笔记又有不同,宋朝人王铚著《默记》记载:章懿李太后生昭陵(仁宗死后葬永昭陵),而终章献之世,不知章懿之为母也。章懿卒,先殡奉先寺。昭陵以章献之崩号泣过度,章惠太后(即杨淑妃)劝帝曰:“此非帝母,帝自有母宸妃李氏,已卒,在奉先寺殡之。仁宗即以犊车亟走奉先寺,拗殡观之,在一大井,上四铁索维之。既启棺,而形容如生,略不坏也。时已遣兵围章献之第矣。既启棺,知非鸩死,乃罢遣兵。对比正史,更能看出帝王家复杂,微妙的关系和宫廷斗争的残酷、紧张。《狸猫换太子》和传统戏《遇皇后·打龙袍》不同。刘后出场,正面表现了她勾结郭槐,施展阴谋,迫害李妃的狠毒心肠和卑鄙手段,是个令人痛恨的女野心家形象。史实,这个女人也很不简单,是个吕雉、武曌式的人物。她在民间做过鼗鼓(一种说唱艺术)艺人,十五岁入真宗(时为襄王)邸。真宗即位,不顾大臣们反对,在郭皇后死后,立她为皇后。她即参与政事,援结党羽,利用丁谓等佞臣,罗崇勋等权阉,打击寇准等直臣。仁宗即位仅十二岁,刘太后临朝称制十二年,军国大事,亲自裁决,“谒太庙,乘玉辂,服韦衣、九龙花钗冠,斋于庙。质明,服衮衣,十章……冠仪天,前后垂珠翠旒”,俨然皇帝了。
文章插图
天生影片公司《狸猫换太子》剧照刘氏一生没有生育,所以夺李氏之子为己子,当然为的是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张自己的权势,虽无狸猫换太子之事,却比狸猫换太子更霸道,更肆无忌惮,更没有人性。包拯是《狸猫换太子》中的主要人物,但是,在历史上,他与这场公案无任何关系。包拯于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踏上仕途,开始做建昌知县、天长知县、端州知州等地方官,自然无从参与宫廷斗争,到他进入中央政府,仁宗已经亲政很久了。元杂剧和明传奇中,都无包拯出现,明朝《包公案》小说专说包拯故事,其中有包拯放粮回朝途中,在桑林镇遇李太后,还朝后,设阴曹,审郭槐,将刘妃用丈二白丝帕绞死的章节,却无打龙袍事。小说《三侠五义》中表现包拯的部分,显然借鉴、吸收了《包公案》,石玉昆把元朝杂剧,明、清传奇、小说的说法糅合到一起,写出了完整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为京剧和地方戏曲剧种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京剧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有包拯的加入才更具艺术魅力,于史实如何并不重要。根据以上考证,对《狸猫换太子》与史实,以及杂剧、传奇、小说的关系,或者可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吧。(《中国京剧》1999年第3期)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大秦帝国》违背了多少历史事实,为美化秦朝撒了多少谎
-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神话?并非如此,它可能是一场真实的历史事件
- 倘若你对历史不是很了解,那么这些历史事实你很难相信它是真的
- 中国历史事上有多少种称呼?秦始皇为中国取了哪个霸气的名字?
- “狸猫换太子”流传千年,专家:不要再骗人了!史实到底如何?
- 狸猫换|《狸猫换太子》是历史的真实还是艺术加工?来看宋代宫廷剧的真相
- 刘仁赡|杨家将“辕门斩子”:故事感天动地,不过并非历史事实
- 小说家|容易被误导的4大历史事件,是小说家编出来的,并不存在
- 千古奇案之狸猫换太子:这位皇帝为何亲自开棺验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