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是个黏宝宝”( 二 )


2020年发布的《中国黏多糖贮积症患者生存报告》显示 , 经过确诊后 , 目前国内患者组织正式注册的患者为378名 , 其中儿童患者约占84% 。
“罕见病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诊断 。 很多病人都是辗转了很多医院才能最后确诊 。 ”说起小杰 , 刘丽很惋惜 , “如果2岁前能获得诊断及时干预治疗 , 可能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损伤 。 ”
无药
迫不得已出国试药
罕见病面临的另外一大挑战 , 是无药可用 。 有统计数据显示 , 世界范围内只有不到5%的罕见病能得到有效的药物治疗 。
2017年 , 小杰在患者组织的帮助下通过评估 , 得到去韩国接受海外临床试药的宝贵机会 。 尽管当时家里因为亲人患重病 , 经济负担沉重 , 陈林还是决定咬牙去韩国尝试一下 。
在韩国试药的这一年 , 给父子俩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 “用上药后 , 小杰的身体有了明显的改善 , 肝脾缩小了三分之一 , 体能也变好了 , 每天可以跟着我走一万步 。 ”
在韩国时 , 父子俩形影不离 , 一起走了很多路 , 还结识了很多患者朋友 。 陈林说 , 20个试药的患者家庭 , 没有歧视 , 像一家人一样 , 每周用一次药后 , 有很多时间可以陪着孩子 。
但因为家庭原因 , 试药一年后 , 陈林和小杰不得不提前回国 。 停药后的小杰 , “体力下降 , 经常咳痰 , 睡眠也不太好 , 情绪变得更加暴躁 。 ”
小杰试的“特效药”是一种酶替代疗法 。 这种黏多糖贮积症II型的特异性治疗药物 , 在今年9月份通过了国家药监局审批在国内上市 。 这让陈林看到了希望 。
但罕见病面临的第三大挑战 , 仍然将小杰拦在门外 。
“罕见病治疗用药存在2种情况 , 一类是药价便宜但生产有限 , 病人买药非常困难 , 另一类为高价值药物 , 动辄百万 , 一般老百姓难以承受 。 ”刘丽说 , 小杰的病情 , 如果使用新上市的酶替代疗法药物 , 每年的费用上百万元 , 而且需要终身用药 。
期盼
保障完善能重新用药
陈林没有放弃 。
一方面 , 他在不断给医保等相关部门写信 , 祈盼药物及保障政策能早日在广东尤其是老家惠州落地 。 另一方面 , 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着孩子 。 “我们患者群的家长经常说 , 孩子生命有限 , 我们就毫无保留地给予 , 就当把孩子将来上学的费用、结婚的费用提前消费了 。 ”
原本在东莞打工的陈林 , 回到老乡一家餐馆帮厨 , 每天下了班就陪着孩子 , 教他复习曾经学过的儿歌、古诗 , 带着他出门逛逛商场 。 “医生说 , 孩子将来可能会走不了路 , 需要坐轮椅 , 也可能心脏会有问题、视力会有问题 , 那我们就趁现在带着他多出去走走 。 ”
“孩子生病后 , 更加黏我了 , 最喜欢抱抱和亲亲 , 坐在我腿上玩 , 真正成了一个‘黏宝宝’ 。 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 , 做父母的应该都会很享受孩子黏自己 。 ”陈林说 , 现在只希望小杰当一个长不大的宝宝 , 一家人就是要黏在一起 。
爱踢球的陈林 , 偶尔也会带小杰重温小时候的时光 。 小杰四五岁时 , 父子俩还能在村口小广场踢上一两个小时 , 夕阳下练习着传球、带球 , 是陈林陪伴儿子成长中最美好的回忆 。 不过如今9岁的小杰 , 越来越“安静” , 对滚到面前的足球 , 只能懵懂地踢上一脚 , 不知道该踢往什么方向 。
“罕见病可能存在于每个人身上 , 要救孩子 , 家长必须走出来 , 让社会认识罕见病 。 ”陈林告诉采访人员 , 希望有更多人了解罕见病 , 也希望保障能完善 , 小杰可以早一点重新用上药物 , “多陪他一天 , 就幸福一天 。 ”
■链接
罕见病保障日趋完善
“缺医少药保障不足 。 ”刘丽将罕见病现状总结为8个字 。
罕见病又被称为“孤儿病” , 世界卫生组织将罕见病定义为患病人数占总人口0.065%到0.1%之间的疾病或病变 。 目前国际确认的罕见病约有7000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