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满族玛虎古戏传承人陆德华先生( 六 )


王:这个创作是根据你额娘讲的?还是别人讲的?
陆:是我妈讲的,都是瞎话表现出来的,但是我接受一下,我看这个适合用面具的东西表演,你看很年轻的演员演老奶奶等。
王:第一个你说听人讲故事,讲玛虎那个!第一个是谁给你讲的?
陆:我第一个听的故事是姓薛的,他给我讲的《盟猎》。
王:他也是满族人?
陆:他是满族。
王:当时他多大岁数?
陆:当时我三十多岁,他有五十多了。这是很久的事了。
王:陆老师讲到这里,给我很深的启示。在他额娘讲的这些故事里面就有《天宫大战》的内容,音德恩都里粉芍药、白芍药,这都是天宫大战里的女神,证明当时在满族地区包括伊通地区曾经流行过《天宫大战》的故事,有传承脉络痕迹,只不过没有像你说的,有一个人(萨满或族长)像讲大鼓书似的完整呈现出来,当时在满族确实有遗存,从陆老师这块能得到证实。只是陆老师还不了解“满族说部”的流传形式。
陆:我们这块是属于民间故事的一个“窝子”,因为有七星山,(包括大孤山、小孤山)是杨二郎呆的,关里关外都知道。
王:过去这块也是一个萨满聚居地,七星落地代表北斗七星,所以他们祭天神,祈求四季风调雨顺,祭神灵一定要选择这样的圣地。
陆:而且每座山都有很多民间故事,伊通河也是。伊通河是杨二郎在酒葫芦里揣的,王母娘娘求他选山,从瑶池灌的酒琼浆玉液,喝醉了,他把酒葫芦撇了,他坐在我们大西头喝的。坐在西连山,脚踩着伊通河,喝醉了,说这山怎么走了,然后把酒葫芦一撇撇到青顶山去了,下面出个泉眼。原先我们伊通就杨二郎喝酒那个地方有一个西烧锅,那个酒才好呢。那口井水也好。
王:刚才陆老师讲的这些又给我一个启示:伊通这块有七星落地的传说,北斗七星在萨满的传承观念中是擎天柱子,伊通这儿为啥萨满遗存这么丰富,一是满族地区聚居地,二是因为有七星落地,七座火山组成的北斗七星,过去的满族人认为七星是擎天的柱子,又是定方位确四季的日晷,所以为啥这么多人到这儿来祭拜,而成为故事窝子。我现在领悟,因为有七星落地,这七座山在满族心目中是不倒的擎天柱,是不朽的神山圣地。
陆:它是长白山的子女。我们这块实际就是按照地理学的表述是长白山向西长岭延伸的台地,长白山脚下的台地,是满族文化聚集点。
王:当时在世界各国,不是光满族,北斗七星崇拜在世界非常普遍,把它都当做一种神星,而且通古斯语族——满族非常典型。所以为啥都集中在伊通这块地,过去这块是朝圣的地方,所有萨满比武大会都到这来,七星之一的大孤山、小孤山,他一定要选择这个有神性有灵性的地方。
陆:对,我们过去这块每座山都有庙(每年都有庙会)。
王:随着这些萨满老人谢世以后,现在人对这里文化不甚了解,成为历史之谜。
陆:对,断代了!
王:现在你一讲还能勾起我们的回忆,从你祖上,从你额娘,这些口述传承上都能够反映出来。所以今天来真是收获非常大。陆老师是结合他讲瞎话这个传说故事把它整理为文学创作形式作为母体,但没有脱离这个基因,还是土生土长的原生态的搬到了舞台上。
陆:对,这体现出来都是满族的。我原先没退休之前我也想搞一台满族民歌加上玛虎戏,纯满族的,再加上我写满族二人转,像我写那个小品都是满族风味的。《他姥爷》也是一等奖,在咱们省,我们研究院非常推崇这个。
王:现在人们对这种文化有代沟关系,比较脱节,尤其像现在年轻人,我们也走了一圈,对玛虎古戏这种遗存太陌生、不了解。只有像您这样爱好或了解了这种文化以后才能深入传承下去。
陆:我就听说满族的过去就两种戏,一个是萨满的祭祀舞蹈,一个就是玛虎戏。
王:过去玛虎戏比“二人转”还要盛行,早期玛虎戏经常被选入皇宫,成为帝王、皇后欣赏的戏种。
陆:二人转是1953年才统一的名称,原来叫村歌和蹦蹦。但是艺人们特别烦,管他们叫唱蹦蹦的,要说唱蹦的,我们出门就让车轧死,你说我们是唱村歌的,我们给你烧高香。村歌本身就是满族的,《伊儿哈格格》就是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