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拉条子的人一定爱生活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爱拉条子的人一定爱生活
文章插图
我出生在“大葱”省“把子肉”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听老辈人说过去从皇宫里退下来的厨子和布库(给皇上表演摔跤的人)就去两个地方谋生,一个是天津,一个就是我的家乡。70后的我儿时记忆中家乡餐饮和摔跤业很发达,随处可见各种饭馆和跤场。浓油赤酱的鲁菜和馒头米饭把我养育大,大家口口相传的煎饼卷大葱几乎没吃过。
爱拉条子的人一定爱生活】我和“拉条子”的缘分是和一个西北长大的“妮儿”开始的。我们从相识到相知惊讶的发现两人很多地方出奇的相似,唯一不同的是各自家乡的美食。从她口中听到的最多的就是拉条子,而且她身边的朋友也对“妮儿”做拉条子的手艺赞不绝口。“大葱”省长大的我傻傻地分不清拉条子和拉面的区别。
一个冬日周末的傍晚,拉条子的约定如期而至。“妮儿”已经提前把面和好,静置在面板上“醒”着。今天拉条子的配菜有西红柿炒蛋和黄辣茄(黄瓜、辣椒、茄子炒在一起)。当然还少不了经典“过油肉”。
西北长大的“妮儿”对西红柿的要求很高,用她的话说内地的西红柿只好看不好吃。今天用的西红柿“妮儿”用了足足一个小时在菜市场挑出了三个,饱满、成熟。西北版的西红柿炒蛋油要宽一些,蛋也不会炒的嫩,反而要焦一点,西红柿化成了浓浓的汤汁。
黄瓜、辣椒、茄子切成薄片,五花肉首当其冲的跑进锅里,在热油的“催促”下五花肉释放出自身的油脂,慢慢的变焦,茄子、辣椒、黄瓜依次下锅,只需酱油就好。
牛肉切成薄片,已经用料酒蚝油和盐“喂”好,配上皮牙子和辣皮子,经过热油的爆炒就是顶配了。
“妮儿”把面团揉到软硬适中,弹性十足,手轻力匀的反复拉扯,直到筷子粗细丢到沸腾的锅中,二分钟左右的时间捞出浸入凉水盆中。看着灶台上忙碌的她,我心中泛起一阵阵的爱意。
趁着煮面的功夫她搗了半碗蒜泥,热油淋在上面,顿时蒜香飘满整个厨房,“妮儿”说拉条子的灵魂就在这碗蒜油里。餐桌上摆好碗筷,一切大功告成。“妮儿”把拉条子盛到一个盘子里,各种配菜放到上面,最后淋上蒜油。让我使劲的拌匀。弹性十足的拉条子与红绿相间的配菜融合在了一起,面条吸足了配菜的汤汁,我忍不住的往嘴里“扒”。面条弹力十足,鲜、咸、辣,味道一层一层的冲击着味蕾。碳水和肉带来的满足感直冲大脑,面对“妮儿”的“怎样?好吃吗?习惯吗?”“慢点吃”的问话只能“嗯”“好”的应付着。真是吃一口停不下来,借用水浒的说法,我一时口滑吃了三盘。
 爱拉条子的人一定爱生活
文章插图
饭后“妮儿”告诉我,拉条子的配菜怎样都可以,猪肉、牛肉、羊肉、白菜、韭菜、蘑菇、芸豆、土豆、蒜薹,就是那么随意,想怎么配就怎么配。没错!拉条子的最大特点就是来者不拒,大度而不小气。可以包容任何口味习惯。灵魂就是大盘大碗,大快朵颐的那个劲,与内地那种细腻与谨慎、客气的餐桌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也不像牛肉面离开了兰州就不是不叫牛肉面了,油泼面离开了陕西就不是那个味道了。拉条子不一样,它可以包容任何地域的饮食习惯,应对食客的需求。面食柔软包容的特质,在拉条子身上演绎的淋漓尽致。
“妮儿”的性格就像拉条子一样,想到什么就说出来,不会藏在心里,不会转弯抹角,这让我跟她在一起很舒服,不用费脑子去猜她的心思。我们在一起偶尔的尴尬境地也会因为她的包容、直爽显得舒服自然。在她面前我可以轻松的做回我自己,一些俗套的世俗之见在“妮儿”身上显得那么多余。
我离不开拉条子了,自家厨房里那个做拉条子的女人更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