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从截句诗看我们与杜甫的差距( 二 )


院子里的两棵柑子树,高傲而冷清地伫立着。它们迎风摇摆,让清香洒满整个院落。
“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颔联承,继续细化描写果树形态。这里使用了对仗,其实首联也是对仗的,而开头那首五绝,因为截取了第二句作为开头,就失去了这两联的对仗关系,化精彩对仗为平凡书写,其实是很可惜的。
“交柯”,交错的树枝。“几杖”,坐几和手杖,都是老人用品。交错的树枝生得很低,和我这个站在这里的老人手杖差不多高,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垂实碍衣裳”。这其中的上下句是有逻辑关系的。既是对仗的两种描写,又互相关联,这种手法很是高杆。
交错的树枝低到触碰我的手杖坐几,累累下垂的果实挂碰到了我的衣裳。
“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从截句诗看我们与杜甫的差距
文章插图
“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颈联转,转向对柑子树树叶和果实颜色的描写。其实这个“转”并不大,但是如果考虑到杜甫在诗里面融入的个人境遇的思想的话,还是有一些考究的。
杜甫正是用柑子树的“岑寂”却才华满满(果实累累)来比喻自己,虽然常年叶绿(为国家效力之心从未堕怠),可几时才能等到菊黄(机遇)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纯粹理解为柑子树的描写。
整年树叶都是碧绿的,果实的成熟却和菊花同期。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尾联合。相对于颈联来说,这首诗的尾联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合回首联,而且对颈联言之不明的情绪进行了发散。
首联写的什么?我这老头来这院子里赏柑子树。那么尾联就合回这层意思,进行了诗人乘着月色赏树的状态描写。“几回沾叶露”说明什么?说明老杜并非第一次跑到这里来看树,这是经常的状态,人生感慨并非偶尔为之。
“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从截句诗看我们与杜甫的差距
文章插图
什么感慨呢?“乘月坐胡床”。胡床,就是小马扎,可以折叠的小凳子。这里面有个典故,出自出自《晋书·庾亮列传》:
亮在武昌,诸佐吏殷浩之徒,乘秋夜往共登南楼,俄而不觉亮至,诸人将起避之。亮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便据胡床与浩等谈咏竟坐。其坦率行己,多此类也。
说庾亮在武昌的时候,下属殷浩一帮人秋夜登楼游玩赏月。庾亮自己跑来了,众人见大领导来了,连忙起身回避。庾亮不急不忙地说:“大家别跑,我今天兴致也不错”。就搬了个马扎坐着,和下属们同坐同歌。
庾亮是东晋名臣、名士,位高权重,却和下属和睦相处,被夸赞坦率。
而杜甫在这里使用这个典故,既很贴合自己赏柑子树的现实生活场景,也透露出自内心渴望受到重视,与同僚共同为国家效力的心思——只不过在整首五律之中,这种心思隐藏较深。
“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从截句诗看我们与杜甫的差距
文章插图
为什么说这首五律的尾联很重要?因为在前面几联中诗人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更像一个旁观者,也因此题主截取那四句,成为一首完全写柑子树的五绝。没有人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境的拔高,是一首普普通通的写景作品,甚至可以拿来作为灯谜让别人去猜。
而正是尾联两句,加强了诗人自身行为描写和心境抒发,把这首作品从一首写物的作品拔高到了情感寄托和散发的更高层次。
即使按照本人对律诗的简单赏析方法,去除中间二联,只留首尾二联,得到的五绝符合平仄格律,在诗意的承续上也比题主这种跳选句子在格局气度上要更高。
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
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
当然,这里因为缺少了中二联,在气氛的转折和颈联的暗示上就少了一些力度。
“婆娑一院香,垂实碍衣裳”?从截句诗看我们与杜甫的差距
文章插图
不过至少条理分明,不用去猜,而且保留了诗人自身行为和心境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