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不只是为改变命运,
更是为改变灵魂
文章插图
1
【 读书,不只是为改变命运,更是为改变灵魂】关于读书,有关学者专家名人们写过太多文章。有谈读书方法,有谈应读什么书,开出一张张书单。
而更多的还是谈为什么要读书。
——因为读书的似乎越来越少了,所以这个问题才更为重要吧。
“读书无用”,相信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所看到所听到的。人们曾经相信的“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早就过时了。现实之中,改变一个人命运,知识的作用似乎越来越微弱。
一直以来,“读书无用”也就是近二三十年来的事。人们以金钱为标准衡量一切,当读书越来越不是换起金钱名利的有效途径时,读书自然也就“无用”了。
现在才发现,这是一种误解。
中国人的“读书无用论”由来已久,甚至从主张“不读诗,无以立”的孔夫子时代就开始了。
也许有人奇怪:孔子的那个年代应是没有读书无用论吧?
还真偏偏就是有的。
2
据有学者考证,最早提出读书无用论的,竟然还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路就问自己的老师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意思就是,有老百姓,就有饭吃了,干嘛还要读书,读书能当饭吃么?
被称为儒家亚圣的孟子也有句名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后人把这话叫理解为,人家孟子是让人读书要多思考,不能只知乌鸦学舍。
这实在是一种自以为是的理解。孟子这话还有后半句: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啥意思呢?孟子说,他读书,就从一捆竹简中取出过三三条来看看就好了,没必要都看完。很明显,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有些书,看都不用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儒家先圣对读书就是如此态度,别人的就更不用说了。
我大多中国人印象中,读书人都是要做官的,反过来也一样,做官的都是读书人。
这又是一种错觉。
3
一两千年前的时候,在朝庭上做官的人并不多。有那么几个,还常常不讨人喜欢。历朝历代排挤读书人的事多的是。
后唐明宗时,想为自己的朝代取个名字,有大臣提议,自创一个国号,不要跟着前面的那些皇帝一样用以前用过的国号了。而这位皇帝却傻傻地问:什么叫国号?
一个当上皇帝的,竟然连什么叫国号都不知,可见是没读过书。
后晋的时候,一位大臣就公然质疑:咱们朝庭要设那些文官有什么?他们会打仗么?
旁边的人听了,还真答不上来这文官到底能起什么用途。这时就有另一位管财政的大臣回答:要是没有文官,咱们朝庭的帐谁来记?
这财政大臣到是把文官的围给解了,可文官的意义也就是记记帐而已。
4
随便翻阅史书,读书无用的事例太多。
甚至,不止是无用,反而有害。所以杀读书人的事情也同样不少。
说到杀读书人,后人多想到秦始皇。
始皇帝若地下有知,当是很委屈。
论杀读书人,他只不是杀了几百,而别的一杀就是几千几万。
写到这里,可能就有人问了,不是有“书中自有黄多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之说么?这又做何解释。
其实很好解释。
之所以也出现过“唯有读书高”的情况,这是在有了科举之后的事。靠读书,而且也只有读书就可以做官,当然便唯有读书高了。
而读书人,只要做到忠君爱国,食君之禄,担君之忧,也就可以荣华富贵,做一个幸福无忧的读书人。
而当后来科举制没有了之后,读书之用的优势也就越来越弱了。
5
纵观历史,我们会很明显发现,中国人的“读书观”,一直都是极为功利。无论是针对个人的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好,还是“知识改变命运”也好,更甚至更为高尚的说法如“为什么之掘起而读书”之类也好,读书都是为了现实中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用途。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东大1月书单!2021年一起养成读书好习惯
- 布金买地的故事,戒痴和戒尘改变,执著防碍修行
- 十年阅读精选出来的 7 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 管子48小问原文及白话文-荀卿庠读书会整理
- 明清机构之都察院:劝谏皇帝只是一个笑话,全方位无死角监察百官
- 老祖宗决定人生“成就”的三大本领,都不是读书学来的,你有吗
- 英国历史教授:大禹只是神话人物你们还当做真事。网友:见识短浅
- 别以为她只是《红楼梦》里的“探春”,看看她导的戏,质量也不差
- 那个六千年前的虞朝,真的只是老祖宗们瞎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