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西方乐器解读中国文化? ——以两首中国钢琴作品为例( 三 )


2. 组曲的第二首《A 羽调图案》带有的文字解说为:“ 一个小小的漩涡折射着大千世界纷纭不灭的光和影”。此段乐曲的右手声部持续贯穿着一个十六分音符等分律动的音型 , 此音型贯穿全曲 , 并且在左右手声部来回转换 , 且看它的进行方向为上下翻转的回旋式音型 , 结合其等分律动的节奏型 , 象征着文字说明中的“ 漩涡”, 再观察此音型的音高关系 , 作曲家运用了湖南花鼓戏调式 , 带有自然音七级和升高七级并存的调式 , 乐曲中第三小节即出现了#G 与还原G 交替出现 , 其半音变化造成的音高色彩可理解为漩涡折射出的光影色彩 。
3. 组曲的第三首《bA 徽调泥土的歌》描写了陕北的土地上唱着高亢嘹亮的山歌 。乐曲中的左右手声部即为两种符号化的象征 , 先看左手声部 , 在极低音区奏出的四度和弦作为乐曲的引子 , 将我们带到陕北地区黄土高坡之上 , 在第5 小节进入的旋律即表现陕北农民站在土地之上唱起民歌音调 , 并且旋律中也多次出现纵向小二度音程 , 与之前第一首中的琴韵一样 , 来表现民族音乐中富有特色的韵律 。
4. 组曲的第四首名为《G 角调民间玩具》 , 作曲家以中国民俗化的手法来表现民间乡土的玩具狂欢 , 写作技法有些类似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作品《动物狂欢节》 。此曲最初的两小节双手齐奏的在高音区出现的以强力度奏出等分十六分音符音型 , 代表威风凛凛的纸老虎 , 第四、第五小节连续同音反复的g 音代表泥公鸡咯咯哒的用它的尖嘴啄个不停 。乐曲从第十小节开始 , 在高声部持续十小节的小二度音程 , 并做密集排列的音响 , 代表着色彩鲜艳的走马灯 。随后又引出带有下行大跨度音程分解的旋律 , 好似那傻里傻气的木偶人 。
5. 组曲的第五首即最后一首名为《山寨》 , 其文字解说为:“ 险峻的山 , 质朴的人 , 酒后的歌舞 , 散发着异香的花和草啊 , 愿春光永与你们同在 。” 作为最后的终曲以描写淳朴的民风和热烈的舞会场面来结束整个套曲 。乐曲主题部分即为无穷动式的托卡塔写法 , 其左手声部的节奏单位为3+3+7 的等分十六分音符循环 , 并且每组之间以一个十六分休止符隔开 , 右手声部为三个八分音符为一组持续循环的节奏型 , 上下两个声部的节奏构成循环交错式复合节奏 , 随后上方声部变为四个十六分音符一组循环 , 与下方的奇数节奏进行交错叠置 , 这种独特的节奏编织正是描写原始质朴的山寨舞会场景 。
这部原创的钢琴组曲是近代中国钢琴作品的优秀代表作 , 在民族音调和民间音乐主题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作曲技法进行全新创作 , 既保留了民族的精华 , 也具备世界音乐语言 , 并且突出钢琴特色、发挥钢琴特长 。演奏中的难度也是非同一般的 , 不但需要表现出民族音乐的特色、表达民族音乐的气韵 , 又需要对复杂的节奏、多变的和声诠释到位 。
通过以上对两种中国钢琴作品类型之代表作的分析研究 , 可以看出中国的钢琴创作在近百年来蓬勃发展 , 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离不开民族的情结 , 作曲家们都将民族民间音乐的元素融入作品当中 。近年来优秀的新作更是层出不穷 , 这就需要我们音乐工作者 , 尤其是从事音乐教育的高校老师们大力宣传、普及中国音乐作品 , 在教学的同时开展实践演出 , 引导学生重视中国文化 , 指导学生演奏中国钢琴作品 , 在汲取西方文化艺术精华的同时保证自己民族文化艺术不被遗忘、不会流失 , 构建我们的文化认同 , 从而让中国文化通过西方乐器的演奏得以展示并传播开来 , 向更多的欣赏者解读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钢琴音乐的精彩纷呈 , 以达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国优秀艺术作品的目的 。用西方的乐器— 钢琴演奏中国作品、解读中国文化 , 无论对于我们中国人抑或是外国人都更容易引起共鸣 , 有助于了解和热爱中华民族悠远精髓的文化 。
作者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