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二 )


 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文章插图
曾经海沧望族-濠门叶氏,墓碑位于厦门万石植物园3.叶廷推有意修改碑记《心一叶公戴德碑》载叶逢春“生大观京口,年登六十”,而《海澄县志》叶逢春传则为“生大观乡,年登九十”,周铿声认为是叶廷推刻意修改碑记,以隐藏不臣之证逃避罪责。4.叶廷推不守臣节《海澄县志》修纂、江西进士邓来祚曾赠叶廷推有“谁夸南面雄,瑶林繁玉种”二句,另《心一叶公戴德碑》中又有“京口”二字,周铿声引用《左传》“今京不度,非制”的说法,揣度叶廷推有不臣之举,这条如果定罪,那可是满门抄斩的大案。5.天神共怒为了让自己的举报更有份量,周铿声将乾隆四十四年七月间海澄县“文庙、城隍庙曾被风吹损”一概归罪于老天都无法容忍叶廷推的反迹,因此恳请朝廷立即将叶廷推拿下治罪。三、巡抚裁断,叶廷推革职查办如果仅仅只是民间纠纷,只要知县便可决断,但因周铿声举报涉及“不臣之举”,且有关敏感文字内容,因此案件升级为国家级,漳州知府黄彬接案后,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立即禀告福建巡抚杨魁,其案名为“海澄县民周铿声控告在籍知县叶廷推纂辑县志载入碑传诗句词语狂悖等”。
 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文章插图
京口位置图福建巡抚杨魁当即调查《海澄县志》,并委托龙溪县知县聂宗阳立即前往周铿声、叶廷推家中搜查是否还有违碍不法字迹,最终严审叶廷推得口供如下:另提审周铿声,其亦自认挟嫌控告不讳,于是杨魁再委托龙溪县知县聂宗阳会同海澄署县马希融前往大观山麓鳌峰庙中勘验碑石,确定碑石乃旧刻模样,未有周铿声所说改刻迹象,基于此,杨魁断案如下:如此结论,让人瞠目,福建巡抚杨魁已断定该案为诬告,但因涉及文字狱,他却不敢自作主张放叶廷推一马,反而将涉案人员,如邓来祚、叶廷推,及其家人一并牵扯,同时检附供状、碑铭等上报朝廷以求定夺。由此可知,当时文字狱之凶烈,以致人心惶惶,不敢轻易断案结案。
 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文章插图
曾经海沧望族-濠门叶氏四、乾隆皇帝圣裁有度福建巡抚杨魁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上表,军机处即于乾隆四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转乾隆圣谕下发裁断:所办殊属非是!内阁拟定的批示主要如下:接获朝廷裁断后,福建巡抚杨魁总算宽了心,这案子总算得以定论了,他从字面上得出两个结论:一严惩诬告,二释放无辜之人。按大清律法,诬告叛逆者,被诬之人未决者拟斩监候,不及妻子和财产,如以加重严惩处理,则上升至“凡谋叛不分首从皆斩,妻妾子女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并入官,父母祖孙兄弟皆流二千里安置”。
 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文章插图
圭屿既然皇帝要求严惩周铿声,那便是诛连全家之罪:以上结果,处理可谓神速,乾隆四十七年二月初八日,杨魁即拟本上奏完事。五、纷纷乱乱怎不心寒在叶廷推和《海澄县志》文字狱一案中,周铿声可谓是彻底的失败者,赔了夫人又折兵,最终落了个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结局。从事件本身,周铿声作为地头蛇,在乡里横行霸道已然是习惯之事,而叶廷推家族从其曾祖开始便是乡里的望族,到了叶廷推这辈又有进士名衔加持,这算是当地黑白两方势力的较量。如果单纯以当时的社会条件和背景看,叶家一定是当之无愧的强者,但周铿声也凭借自己家族的人多势众,不愿屈就,这才生出如此事端。但显然,不管是何方最终胜利,这都是一次双输的官司,周家从此一蹶不振,叶家也因此仕进困难,有时候为争一口气,两败俱伤,即使不划算,但仍有人愿意涉险为之。而这便是当时当地不可调节的矛盾之一,也是清朝腐败统治在民间的反映,正是有如此错综复杂的社会联系,才导致了清末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和农民大迁移,也因此,族大人众者往往欺凌小社,小社只得全社迁移,如下南洋重组社区,而大社则继续壮大,以致一家独大,这点在海沧也是表现的相当明显。清朝之所以大兴文字狱,一方面是满人自负地维持统治的正统性,另一方面他们意图通过杀鸡儆猴而断绝可能存在的破坏统治根基的一切事件,但事实上,乾隆以后,下行的经济状况已然使清朝的统治处于崩溃的边沿,加上严苛的制度和腐败的官场,更使得民间上下层矛盾激化,从而导致了清末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各种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