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题引:“清代三百年,文献不存,文字狱祸尚有可以考见者乎?曰:有之,然其严酷莫甚于清初”,乾隆一朝,文字狱之烈,古今第一,乾隆皇帝一生所作诗词计有四万三千多首,其亦自称文人皇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重文之人,却写的一手烂诗,还相当自负,以至于频频臆断大清文人借古讽今,从而酿造了一起又一起的文字狱,文人不敢直抒胸怀,小人却可借机除掉异己。于今厦漳之交,曾有一海滨望县,名曰海澄县,其所留存县志中,属成书于乾隆二十七年的《海澄县志》内容最为丰富,然而就是这本县志,差点成了乾隆朝一百三十余件文字狱案中的一件,其主人公便是县志的分纂、海沧进士叶廷推。
 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文章插图
《海澄县志》曾陷文字狱一、事发之因海澄县,曾经为明代隆庆开海后官方认定的唯一对外贸易口岸,其经济、人文之发达一时为大明之最,从这里流入的白银彻底改变了明清两代的货币和税赋政策,而其核心的港区即闻名于世的月港。正当月港巅峰之时,海沧进士周起元在月港入海口的圭屿建起了月港的航标圭屿塔,从此圭屿成了海澄县举足轻重的战略要地,但进入清代后,随着月港的没落,圭屿也渐渐沦为周起元同乡居民(今海沧后井村)的农渔谋生之地。乾隆二十四年,后井村村民周铿声向同乡周泽购买了圭屿山园,山园与海泊相连,而这片海泊向来为周氏公产,百姓可随意采集各类蚝螺海错。周铿声向来霸道,自从购得山园后,便在海边营造屋舍,对往来海泊采捕者,一概强制抽分,这下可苦惨了附近乡民。京口人(今贞庵村京口社)叶鼎章颇识文书,在乡民的委托下将周铿声劣迹告于海澄县,海澄县知县陈瑛知晓后,便裁断周铿声有罪,除将其杖责外,更要求周泽赎回山园,而海泊仍为乡民免费采捕。
 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文章插图
周、叶所居位置图为了避免有如周铿声之事再次发生,海澄县知县还将案件广为公布以为示禁,叶廷推因此做了《邑侯宁州陈公惠民海泊碑》以为感恩,在碑中他将周铿声的行为描述为“土豪耽其区,约券私受,于是瘠众自肥”,“横抽肆出,稍与为抗,即以枵腹饱其毒拳,孱孱者流惟有束手裹足,尘甑晨枯而已”。对此结果,周铿声是怀恨在心的,因控告者叶鼎章为叶廷推亲兄,而知县陈瑛又与叶廷推相善,周铿声把一切恼怒全计算在叶廷推身上,只是叶廷推为进士,又是朝廷命官,也无奈其何。二、《海澄县志》与文字狱突破口从乾隆三十七年至乾隆四十三年止,乾隆皇帝为了编订《四库全书》向全国征集各类图书,与此同时,因文字而产生的文字狱也开始频繁发生,为了搜罗更多的违逆文章,朝廷几次下发查缴违碍书籍的通告。大约在乾隆四十六年,这样的文告下达至海澄县各乡,略有学问的周铿声看到后,终于逮到了扳倒叶廷推的机会,于是他广泛搜罗叶廷推祖孙四代的事迹,并认真研读陈瑛主修,邓来祚修纂,叶廷推分纂的《海澄县志》,最终捏造了五大叶廷推违逆事件:1.曾祖碑记有心隐刺叶廷推曾祖叶逢春,又名心一,明末清初海沧京口人士,其生前“常以小惠周济里党”,“乡中无赖依贼为寇,内有知叶逢春者,相戒不入其乡,乡人感之”,因此乡人邀请同安县孝廉吕公望作《心一叶公戴德碑》立于海沧大观山麓鳌峰庙中,碑中有一句“鲁仲连排难解纷”,周铿声臆断为叶逢春在清军与郑军之间未明确立场,有不臣之心。
 一部《海澄县志》引发的乾隆文字狱
文章插图
曾经海沧望族-金嵩叶氏2.《海澄县志》叶逢春传中有通贼之实叶逢春在世时,月港的海上贸易业务一度因郑芝龙的海上垄断而转移至泉州安平港,其青年时往安平经商发家致富,可能在那个时期结识了郑军的主要将领。《海澄县志》叶逢春传有如此描述,有次叶逢春同乡二十四人在大担、二担岛附近捕鱼,不幸被海贼抓住,经审问得知二十四人乃叶逢春同乡,于是贼首扣押其中二十二人,放两人回去告知叶逢春,必须其亲自前来,否则二十二人均斩首。叶逢春得知后,慨然前往,没想到刚接近贼舟时,顿时“大鸣金鼓,其酋盛服依舷而迎”,并说,“闻长者盛德,欲借此来会耳”,想必贼首和叶逢春是故人,故有此经历。周铿声以“金鼓相迎”臆断叶逢春乃郑党,实为通贼之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