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之问杀外甥夺诗的质疑
宋之问在道德上严重失衡,他随波逐流见风使舵,是个忘恩负义出卖朋友的无耻之辈。
世人习惯将道德与诗文联系在一起,以宋之问低下的人品来看,他的确有可能杀外甥夺诗。然而把这顶“帽子”扣给他,宋之问则是十分冤枉的。对此前人也早有质疑,例如北宋文人魏泰,关于此事在《临汉隐居诗话》中,说:“吾观之问集中尽有好处,而希夷之句殊无可采,不知何以压杀而夺也......”他认为宋之问的诗才比刘希夷好得多,刘希夷并没有什么可以让其夺去的。另外金代文学家王若虚,也曾说过:“此殆妄也......书生之口,何所不有哉?”他认为此说法是殆妄之语,书生的嘴里什么都说得出,进一步对宋之问杀刘希夷的说法予以否定。其实这很可能就是冤枉了宋之问,我们从以下分析,也能推测出事实真相来。
文章插图
宋之问与刘希夷的关系质疑
首先宋之问与刘希夷的关系引人质疑。最早记载刘希夷是宋之问外甥的事,是唐代文臣韦绚在著作《刘宾客嘉话录》中提出,之后此说法被后世沿袭。而《元和姓纂》记载:“宋仁回生之问、之望、之悌.......”《旧唐书》也记载:“世人以之问父为三绝,之问以文词知名,弟之悌有勇力,之望善书......”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能看出宋之问的父亲是个有名望的人,宋仁回只生了三个儿子,史料都未提及其有女儿,所以何来外甥?宋之问与刘希夷的舅甥关系就引人质疑了,所以更何谈宋之问夺诗杀刘希夷呢?这都是其中的漏洞。
二人地位与诗风的差异
其次二人的地位有很大的差异。《旧唐书》记载宋之问,在弱冠之年就已经知名天下,后被任命为参军、监丞,说明他很早就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而史料记载刘希夷是汝州人,擅长从军闺情诗,不为时所重,最后被奸人所杀。宋之问年少成名,后攀附上了张氏兄弟,地位与名气都比刘希夷高的多,即使宋之问再爱写诗,也没有必要一篇诗,杀了刘希夷毁掉自己的名声。而且二人的诗风也有很大差异,宋之问擅长五言律诗,对格律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刘希夷擅长的是七言诗,很少使用对仗与典故。二人的诗风迥异,即使“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是刘希夷所作,宋之问无耻夺来,穿插在自己的诗歌中,风格也会很违和,从而影响了整篇诗的水平,在诗歌上颇有造诣的宋之问,怎会忽视这个问题呢?
文章插图
从人品分析并不能一概而论
人品低下的宋之问,一生追逐名利趋炎附势,被贬后暗中潜逃,还出卖了义士求前途,注定会在历史上留下丑恶名声。唐睿宗继位后将这个小人,贬到了钦州,李隆基为帝之后,最终将其赐死,也算是得了报应。然而虽然宋之问品行低劣,但是刘希夷的死,未必和他有关,我们不能因为宋之问名声太臭,就随意把罪名往他身上加。明代学者胡应麟,就曾说过:“之问......人品污下而归焉。”他认为宋之问人品有污,但未必是他杀的刘希夷。对此清代大学问家沈德潜,也发声支持胡应麟的说法,他说:“其实宋之诗高于刘,不用攘窃他人也。杂说不足取”沈德潜也认为刘希夷被宋之问所杀的说法,是因为宋之问的名声过于不堪,世人便把此罪名强加给他,同样否定了宋之问杀刘希夷的说法。
典籍中的漏洞与质疑
此外从记录典籍来上分析,宋之问杀刘希夷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大唐新语》成书于公元807年,比成书于856年的《刘宾客嘉话录》要早得多。《大唐新语》并未记载宋之问是刘希夷的舅舅,而后者则指出了二人的舅甥关系,这显然很值得怀疑。同时《刘宾客嘉话录》说刘希夷“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之。”注意这里的“或云”意思就是有人说、推测说,并不是铁一般的事实。事实上刘希夷认为二绝句不详,如果宋之问真的喜欢这两句诗,向刘希夷恳乞之时,刘希夷为何不直接送给宋之问呢?通过分析诸多古籍中的漏洞,与古代学者的分析,我们看出宋之问为夺诗杀刘希夷,很可能就是子虚乌有的事。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张无忌有两位传人,两人虽得了张无忌“真传”,却死于同一人之手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2262年将会有两个春节
- 免贵姓某其中有两个姓氏不可加免贵两个字,原因是什么
- 《终极笔记》吴邪为什么要帮小哥找记忆,原来与找三叔相同!
- 《西游记》有两种动物不能写成妖!吴承恩表示不敢碰,让写也不写
- 日更过万,鱼人二代三开,除了校花,还有两本小说在同步更新!
- 古时候的和尚为什么喜欢自称“老衲”?这个“衲”,有两层意思
- 拥有两千件藏品的徐政夫,在不经意间成为亿万富翁,影响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