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64:吴毅强

个人简介
访谈丨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青年学者访谈064:吴毅强
文章插图
长春南湖宾馆·2018年10月
吴毅强,1981年9月生,山西平陆人。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大学古文字与先秦史研究中心,研究方向为金文、简帛古书、古玺印。
01
能走上古文字研究的道路,是我始料未及的。不过我从小就对历史、地理感兴趣。我的家乡平陆县历史悠久,小时常听大人说到“古虞”,那时候我并不明白。后来才知道,我县在商周时期是虞国所在。我就读的小学是村里的关帝庙,庙里有碑文十余通,依稀记得最早的为元代所立,可惜那时没有掌握繁体字,并不能通读下来。
自读书以来,在学业上父母只是尽力支持。初高中都在乡下的学校就读,因条件所限,除课本外,并没有读过其它什么书。2000年高考选择专业时,自己对未来想从事的工作也不清楚,加上周围的人也不能提供什么建议,稀里糊涂,选择了天津某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但我并未能考取该校,阴差阳错,被调剂到山西大学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1年改名为太原师范学院)。对农村孩子来说,能考上大学已经是很好的事了。虽然自己对学校和专业都不满意,但父母觉得大学毕业,能有一份安定的工作就行了。那时候一心想走出农村,于是北赴太原读书。本科四年,除上课外,其它时间多在操场、图书馆度过。记得是2002年冬天,在图书馆看到期刊室桌子上放着一堆历年考研指南,第一次了解到考研的基本情况,也萌发了考研的打算,最终选择了历史学。2003年暑假,留在学校准备考研。经半年的准备,于2004年考入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从杨兴梅师读研,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期间开阔了眼界,对历史学有了初步了解。
现在回想起来,之所以走上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的道路,是当时对近现代学术思想史感兴趣的缘故。硕士一年级下学期,王东杰老师给我们开设关于“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的课程,期间了解到“古史辨”这一学术思潮。此外,王老师还让我们学生读《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然后在课堂上报告心得体会,遂接触到王国维、顾颉刚、傅斯年等学者。在读这些学者的著作中,发现很难读懂,因为他们讨论的多是先秦的问题。我意识到要了解民国学术史,首先得懂得他们讨论的问题本身,意识到必须上溯先秦,遂萌生学习先秦史的愿望。
硕士三年级,准备为将来进一步深造做打算。加上当时也想在成都就读,也了解到古文字与先秦史正是川大历史学的传统,而那时我校只有彭裕商老师招收古文字与先秦史方向的博士生。当时正好结识了彭裕商老师的硕士生史德新,由他介绍,去旁听彭老师的课。彭老师表示,学习古文字难度很大,但欢迎我报考他的博士生。有了彭老师的明确表态,我暗下决心并积极准备,开始阅读先秦两汉典籍,如《左传》《尚书》《诗经》《史记》《汉书》等主要文献大致都翻阅一过。此外,在2006年秋冬学期,彭老师给他的研究生上课,我坚持每周都去听课。那时候主要是由研究生事先准备好材料、讲解,彭老师指出问题所在。一开始,我基本上没有听懂什么,但还是坚持下来了。并于2007年5月考取了博士生,同级有王瑞英、苗利娟和史德新。这一年暑假里,我认真阅读《说文解字》,并抄写了篆文,重点关注了古文和籀文。在抄写过程中,对文字的形体才有了初步的认知。
读博期间,主要就是读书,同时围绕博士论文,扩展相关阅读面。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晋国青铜器铭文研究稍微薄弱一些。同时,记得乡贤史念海先生曾说过,治学要从自己较熟悉的地域开始,我遂选定晋国青铜器铭文作为研究对象。读博的三年,过得紧张而充实。因为基础差,每年只是春节回老家一次,初三即坐火车返校,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去,最终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晋铜器铭文综考》;同时围绕着博士论文,撰写的三篇论文,分别被《中国历史文物》《中国史研究》《考古与文物》录用并顺利刊出,现在想来觉得仍是一件很难完成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