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建鑫:《过度》

原创作者:陶建鑫
图文编辑:阿拉善文化艺术传媒
《 过度 》
近来考研者居多,所以图书馆的自习室总是满员。虽然安静依旧,但是当所有人都在学习的时候,尴尬的就是我这个看闲书的。
前段时间找到一个好地方,不大的房间里有几张桌子,书架上放满蒙文封面的书,这里平时并没有人。我虽然是蒙古族,但是对本族文化并不了解。没成想这些天这间小屋子里居然也坐满了背着打印工整的蒙文资料的学生,便只好带着中文小说逃出来。
于是随便进个阅览室,大家都在看书,我也不觉得自己太突出。
坐得久了总要起身转转。在书架上看见几本厚厚的《鲁迅全集》,就随手拿一本起来翻看。
先生的书我有一整套,还放在家里的书柜上至今没有看完。他的书我总是看不长久,大概是因为其文字多是针砭时弊,也或许是他的体会更高深,总之我看不了几页就要犯困。
但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是,这本《鲁迅全集》竟只是先生生前的日记,并不是小说或者散文的集合。通篇全都在写些人和事,是如普通人写的日记一样。粗略翻几页,没瞥见一句有趣的,厚厚的一本大概都是如此。后面几页是先生的生平,某某年生,某某年死之类,也没什么可看的。
把它放回书架,总觉得荒唐。于是想起来,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能不够,也不能过分。我认为这本书就是过度了。作家写作,总是要进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里。不能说先生是文豪,就要连日记也要写得富有营养。倘若真是这样,他活着也许很累吧。
我知道会有人反驳我,在网络上这司空见惯。如果你说:“说不定就有先生的粉丝喜欢读这些呢?再者说了,从古至今有多少名篇不是出自日记的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便要请你来读一读这书了,不是要你证明我的错与对,只是希望你能替我从中找到些知识和有趣。
但如果你有其他什么说法非要找我当面理论,找出我的不是,我当然热烈欢迎,其次就是祝你平安了。
扯远了,下面来谈谈过度的事。
以我而言,我平时也喜欢写一些东西,其过程就像是对着坐在我面前的陌生人叙述一样。这本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但在一些人眼里却是十分艰难。有很多书的作者都有一个通病,他们总要用一些不常见,但是乍一看具有高级感的词语去修饰一个简单的场景,或是几个简单的动作。
在我看来,这便是过度了。文学更应该是传播文明和智慧的载体。它就像是装着救济天下饥荒的粮食的盒子,没必要再给它上一把刻着谜语的密码锁。你说,我都是快饿死的人了,哪里还有力气猜你的谜语呢?
到这儿,我并不是说某一些词无用,也不是说这些人就爱假正经,也许他们也很无奈。
其实这样的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从小我的作文课老师就告诉我们:“写作一定要美。”但很可惜我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并不多,文章不可能写得漂亮,所以只好追求用词的华丽。
陶建鑫:《过度》】就比如说……算了,没有比如,我不会写太生僻华丽的形容词,就不为难自己了。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懒得去记那些生僻字,所以我的作文分数一直不高。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不用那样的词也可以写出来好东西,只是方法我还没有掌握,否则我一定细细说道说道。
也许我说的这些人,他们只是刚好习惯了而已。
以我个人的观点来说,写东西,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像是要把衣服脱光了给别人看。所以既然脱都脱了,那为什么还要再涂一层迷彩呢?
写作和阅读都应是一种放松的享受,没必要因为过度而让这两件事变得难受。
这些,是我合上那本《鲁迅全集》之后联想到的事,也是一次自我反思。截止目前,我做过太多过度的事,还一直骗自己说那是坚持不懈,是精益求精,那是一种美德。可是现在看来,一些事到某一时刻便已经结束,从此再多花一分心思都是愚蠢。
反思一旦开始,就注定是要面红耳赤的。我的灵魂丑陋不堪,他早已腐败,只有我在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