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薄薄的小册子背后,厚重的历史剖析( 三 )


万历十五年,薄薄的小册子背后,厚重的历史剖析
文章插图
(黑云从未见日出)张居正的继承人申时行,在哪个时代,则是一个无奈的人。作为张居正继任者和学生,内心感情而言,他深知老师功过,深知张居正所作所为对国家裨益,可身处首辅重任,作为政治家。一个在重典过后存在的政治家,他并不能延续前任手腕和做派,原因也很简单。权威不够是其一。能力不够是其二。反扑力量过大是其三。物极必反是规律,一直以来遵循道德治国。从未有过上班打卡,按时交税概念的官员和地主,在张居正时代摄于权威都认栽,都按时上班、按数交税,可张居正个人权威并没法制支撑。张居正一死,他们当然要报复,因为这不是法制允许的,而是基于权威促成的。张居正在古典中国时代,用个人能力近乎于做到了极致,却依然难逃厄运,厄运根源就是没有法律做他的依托。反攻倒算背后,是一个惯性思维,和体制集体意志的体现。这时的申时行能做的仅仅是,维持该维持的,忍让该忍让的,在皇权和文官间找平衡和稀泥,要不等待他的下场也不好。最后无奈的申时行左右为难,举步维艰,黯然退场,张居正政策最后的坚持者也败了。明朝又陷入了历史惯性之中,在平淡中慢慢积累问题,知道最后灭亡。
万历十五年,薄薄的小册子背后,厚重的历史剖析
文章插图
(集体意志如何对抗)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为何书中也要描述。其实是描述一个想有作为之人,遵循潜规则之人,依然要被体制打击批驳的经历。人言戚继光,都会说名将,英雄。可顶着名将、英雄光环的戚继光,也是个“循吏”,南征北战背后,是一个深知官场规则的人,为了有所作为而不断入世的过程。他行贿张居正,送美女张居正,致力于同僚关系建设,甚至吃空响给士兵发福利,这一切在明面看来都是不堪的,但是唯有如此!才是他战功赫赫的先决条件,才有他连连升职的可能。于理想和现实间游离的戚继光,用巴结权贵的方式,换取了自己的人生诉求。这是哪个时代的无奈,也是想有所为者的必经路,张居正何尝不是如此?反观同时代的名将俞大猷则不懂这些,吃了无数亏,功高不升职还备受上司鄙视,那么遵循明面好看的人,混的下去吗?英雄都如此,不融入体制就完成不了抱负,最后无奈屈从体制,你让其他人如何办?戚继光下场也不好,张居正死后,被文官集团清算,贫病交迫而死。张居正和戚继光的遭遇,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这个体制并不欢迎做事的人,反而欢迎遵循体制按部就班的人,也就是平淡的人。如此体制内,要想做好事,你要有投机取巧的心里和巴结权贵的手腕。以上这五人,皇权反抗体制,失败后成了旷工侠,张居正海瑞用不同方式践行理想,依然失败,只不过结局不同。戚继光则融入体制,成就事业,最后因党争成了牺牲品。
万历十五年,薄薄的小册子背后,厚重的历史剖析
文章插图
(英雄也不能免俗)剩下的思想家李贽,就是一个斗士,毕生对抗体制,反思思想,最后用生命书写了自己的悲壮。李贽其人,生平值得大书特书,是一个非典型读书人,禁锢思想时代的另类。儒家经义学的666的,要不也不可能科举入仕。可入仕之后,却越走越偏,越来越极端,最后在成知府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辞职了。专注于讲学的背后,是一个时代思考者,对于时代的反思和抗争。反思的是,这体制对于人性的禁锢,越来越不和宜与时代,甚至逼迫众人从恶。抗争的是,如果思想是人性的载体,那么我就合身护道,开一片新天地给众人。在反思和抗争后,李贽的选择是传道,他遵循内心,不断讲学,游历各地,推行自己的思想,甚至不畏政府的阻碍,教化众人。在他的所有信徒中,既有一样在反思的读书人,也有不读书的农人,甚至有在理学压迫下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妇人。李贽才是践行有教无类的真儒士。至暗时代当有光,思想的辉光才能动摇进而改变体制。可是这思想的辉光依然被体制给扼杀,教授女子甚至尼姑学问,成了李贽的罪名,不断被打击的思想家,在著作等身,弟子无数后,选择用一把割发刀,终结自己的生命。血淋淋的脖颈,是他用生命进行的最后抗争,是一个时代先行者的无奈,也是无数同样人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