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外 , 科举制也未能改变以契丹贵族为主的北方游牧民族在辽代官僚阶层中的核心地位 , 契丹贵族更是可以通过荫补和世选制度进入行政官僚系统 , 而进士擢第与仕宦晋升的结合亦并不紧密 , 从辽圣宗在全境实施科举制以来 , 开科仅有50余次 。"辽起唐季,颇用唐进士法取人,然仕于其国者,考其致身之所自,进士才十之二三耳 。"金朝科举——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金朝相继灭亡辽代和北宋之后 , 也面临着疆域面积扩大和治理官吏匮乏的矛盾 , 对治世之才的选拔有迫切的需求 , 因此金朝仿效了辽与北宋的做法实施了科举制 , 不过金朝在吸取前朝经验教训的同时 , 还根据时势的变迁与地域的差异作出了一系列调整与创新 。
金朝是由原来辽与北宋的领土组成 , 这些领土分别位于金的北方与南方 。由于过去两个国家科举制度的差异 , 两国的遗民士子也在知识结构、文化水平上存在差异 。基于特殊的国情 , 金朝在初期实施的是南北选制度 , 即在原辽代疆域主要实施词赋进士 , 而原北宋疆域实施经义进士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随着南北文化差异的缩小 , 南北选又改为南北通选 , 即将南北考试科目和内容统一 , 不再区分"南经仪 , 北词赋" , 而是让南北士子们同台竞技 。通过殿试的及第进士们进入官僚系统后 , 必须要从低级官员做起一步步晋升至中央级别的核心官员 , 也具有了相对的公平性 。如此历经数十年 , “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 。”可见科举与入仕的结合已经相对紧密 。
金的科举制还为少数民族科举入仕打通了道路 。大定十三年(1173)年正式实施女真进士科 。上层出于对本族士子的优待、庇护和女真族的汉文化水平相对低于汉族士子的现实 , 因此规定只要他们考过一场"策问" , 即可免除乡试、府试而直接进入会试和殿试 , 这与辽朝严令禁止少数民族参与科举的做法相比 , 乃至在科举制的发展史上都是巨大的飞跃 。元朝科举——屡兴屡废
与辽金两代在建朝伊始就实施科举制度不同 , 元朝则是久废科举制而未曾恢复 , 这也堵住了众多汉族士子入仕做官的机会 , 极大打击了其刻苦读书的积极性 , "当时不知其乐 , 其后皆迁城 , 虽巷陌相望 , 然各缠家患世故 , 浮沉困耗 , 而少年英锐之气俱少衰矣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与科举制的废除相对应的 , 是元朝严苛的民族等级制度和压迫政策 , 蒙古人居于第一等 , 色目人(除蒙古人以外的其他游牧民族)居于第二等 , 汉人是最卑贱的民族 。社会地位的低微将其与政治生活隔绝 , 使得汉族士子陷入了一蹶不振的境地 。直到1312年 , 元仁宗才下诏恢复了科举制度 , 而这距元朝开国已经有51年 。
虽然元朝科举制的实施规模与时间可以说是历代最微不足道的 , 但还是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创新 。最为核心的就是以程朱理学作为主要考试科目 。
程朱理学是传统儒学经过二程和朱熹等宋朝大儒的解读、补充与创新 , 同时结合上层统治的需要而形成的新的儒学形态 , 在两宋儒士的研习与宣传之下已经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
元仁宗在开科举的诏书中就明确考试内容"举人宜以德行为首 , 试艺则以经术为先 , 词章次之" , 也体现了程朱理学"经世致用" , 讲求实际效用的理念 。
-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在《探世界》里,两个男人也演了一出好戏
- 这三个人死后被后人骂了上千年,其中一个的功绩至今都很难超越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福报从天降错,她是从人身上的三个地方来的
- 红楼十二美人中有三个王妃, 其中贾元春地位最低死得最惨, 黛玉的身份最尊贵!
- 宋江被毒死时,他的三个兄弟手握重兵,为何无人为宋江报仇?
- 三个女人一台温情戏,徐志摩的痴,成就民国最经典葬礼
- 王进为何能说服林冲?除了情义之外,三个理由令林冲知难而退
- 此人为三个女儿挑女婿,结果选出了三个皇帝,号称古代岳父第一人
- 历史上真的存在穆罕默德、释迦摩尼、耶稣这三个大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