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才选拔制度 , 它始于隋朝 , 终于清末 , 在我国封建社会中 , 它对于国家机器人才的输入和行政系统的有效运转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 而在社会上也促进了尊儒尚学的良好风气之形成 。
另外 , 与前代的用人制度相比 , 它更遵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原则 , 因此更有助于增强社会流动性 , 这在古代世界可谓一大创举 , 甚至为近现代人才选拔制度提供了样板 。因此又被称作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辽、金、元是中国三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 。根据古代史实所推演出的历史发展规律 , 由于中原农耕文明的先进性(这种性质指的是与游牧文明相比 , 农耕文明之下的封建制度更适合治理大型的国家政权) , 每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都要走上汉化、封建化的趋势 , 这种趋势同样反映在人才选拔上 , 比如他们都继承了科举制度以笼络人才 。但是由于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 , 他们在科举制这一共同的框架下发展出了不同的表征 , 也深刻塑造了当时与后世的政治文化面貌 。辽朝科举——开少数民族政权科举之先河
辽朝是第一个实施科举制度的少数民族国家政权 。辽的开国皇帝——辽太祖通过与汉族士人的交流 , 深刻认识到"草居野次 , 靡有定所"的游牧文明与汉文明相比还是存在巨大的差距 , 虽然骁勇善战的契丹人以武力征伐建立了辽政权 , 但是在治国安邦方面 , 这个"马背上的文明"却并不如中原农耕文明做得好 。
吸纳中原文明的先进成分并为己所用 , 才是辽朝的国祚得以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 因此在辽太祖召开的群臣会议上 , 他正式将"尊孔崇儒"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 将儒家文化作为统治思想 。
公元938年 , 辽太宗从北宋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这片区域位于辽朝南部 , 是汉族士子的密集区 。为了显示诚意以笼络本地的士人和权贵 , 同时也为了向天下昭示儒家文化的崇高地位 , 这里便成为了辽朝因俗而治仿照中原政权最早实施科举制的疆域 , 不过往往集中在幽州(现北京)这一战略地位相对重要的城市 , 士子们不得不跋山涉水抵达此地应试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辽圣宗开始 , 科举制才从幽州一隅扩展到全国 , 对该制度的重视程度也大大加强 。据《辽史》记载 , "(辽兴宗重熙五年)壬子(八日) , 御元和殿 , 以《日射三十六熊赋》、《幸燕诗》试进士于廷 , 赐冯立、赵徽四十九人进士第 , 赐绯衣、银鱼 , 遂大宴 。"
这段记载讲的是辽兴宗不仅亲自主持开展殿试 , 而且还给予及第进士极高的礼遇 , 无不体现了兴宗对人才的重视和儒学的敬仰 。兴宗以后的历代帝王的政策都是一脉相承的 , 因此随着科举制实施的深入 , "勒石能铭 , 登高能赋 , 师旅能誓"的士人已经层出不穷 , 社会文化氛围已经相当活跃 。
不过 , 科举制在普及上依旧有所局限 。比如它始终都主要针对汉族士子 , 而对于少数民族 , 科举考试却是一道无法僭越的红线 , 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游牧民族的尚武骑射精神 。
《辽史·卷十九》中有段记载 , 契丹贵族子弟耶律蒲鲁"应召赋诗" , 受到辽帝嘉赏 , 但他对旁人言道:"文才如此 , 必不能武事" , 也就是说辽帝认为"能文"与"善武"是泾渭分明、无法同时具备的 , 乃至于当耶律蒲鲁不顾禁令擅自应试的时候 , "主卫以国制无契丹试进士之条 , 闻于上 , 以庶箴擅令子就科目 , 鞭之二百 。"
- 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可在《探世界》里,两个男人也演了一出好戏
- 这三个人死后被后人骂了上千年,其中一个的功绩至今都很难超越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福报从天降错,她是从人身上的三个地方来的
- 红楼十二美人中有三个王妃, 其中贾元春地位最低死得最惨, 黛玉的身份最尊贵!
- 宋江被毒死时,他的三个兄弟手握重兵,为何无人为宋江报仇?
- 三个女人一台温情戏,徐志摩的痴,成就民国最经典葬礼
- 王进为何能说服林冲?除了情义之外,三个理由令林冲知难而退
- 此人为三个女儿挑女婿,结果选出了三个皇帝,号称古代岳父第一人
- 历史上真的存在穆罕默德、释迦摩尼、耶稣这三个大人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