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长城沿线,环境极其残酷,百姓既被胡人劫掠,还遭明军虐杀( 三 )


嘉靖六年 十二月,刑部尚书李承勋上奏足兵足食八事,其中提到: “戍边之卒,烽火斥堠,终岁不休,锋镝死亡,朝夕不保……”,然而“将领剥削日甚”。
弘治十一年 十二月,刑科给事中吴世忠巡查大同回京后上奏: “臣到大同,时将十月,棉衣肉食,犹不胜寒。而军士奔走于风霜之中,面色惨黧,甲衣无褐。其妻子所居,泥屋一间,半无烟火。七八岁男女,犹有祼体而向日者。”他见了很心痛,便询问这些底层的士兵,他们说:“一人之身,既以当军,又以应役。一石之米,既以养家,又以奉将。凶荒年益一年,征求日甚一日,何能及于温饱,何暇及于妻子哉?”
由于墩军守瞭多在旷野,秋冬至春季霜雪风寒,值勤特别辛苦。因此,朝廷发给守墩台士兵的,除冬衣胖袄、裤鞋之外,特别拨给皮袄、狐帽御寒,这是内地部队所没有的。但是将领们用这些朝廷的恩赐来勒索士兵,以至于皮袄下发了,却没有人敢去领,因为出不起贿赂的钱。
万历四十六年,辽东经略杨镐说:“……其横拨又狃小利,或散而砍木采茵,多为夷所扑捉。”就是说守墩台的明军士兵为了谋生不得不出去伐木采蘑菇,结果被敌人抓去了。
这样黑暗腐败的军队又怎么能有效守卫边疆保护百姓,所以也难怪经常有胡人闯入百姓家中掠走汉人妻子财物的事发生,因为这些地段的边防形同虚设。
 明朝长城沿线,环境极其残酷,百姓既被胡人劫掠,还遭明军虐杀
文章插图
贺钦在《医闾漫谈》中记载的另一件事,更能证明当时边境防务的不堪。
戊午年九月二十七日,贺钦在西门外练习射箭,一个姓高的军官子弟从外面回来,他说自己去参加“贴边”,也就是增强墩台守卫力量。据这个人说,所谓“贴边”其实就是虚应故事,派去“贴边”的人大多是老弱病残,连弓都不会用,里面只有很少几个人勇健善射。他说他曾经来到一座墩台,在“贴边”军到达前,墩台上有五人,其中有三人是当时被认为最不能打的南人。一天,两个人离开墩台去取米,这时胡人却突然来攻,他和另一名“贴边”军用盾牌保护自己,却让那三个南人用箭去射胡人。这些“贴边”军人常年疏于训练,军事素质极差,只知用盾牌防护,连反击都不会,这样的军队还能打仗吗?贺钦说:“经年不操,兵何由精?兵士贵操演训练,使有勇知方可也。”
同月,贺钦还是在西门外练习射箭时,又遇到两个“贴边”回来的军官子弟,他们自称跟着一个姓卢的千户去“贴边”,因为觉得他们吃不了苦,在那里住了一夜后,卢千户就打发他们回来了。贺钦问他们守的是哪座墩台,他们说是清水台,他们还告诉贺钦,清水台上原来的守军都被胡人抓去了,他们这么点“贴边”军根本守不住,所以名为“贴边”,其实住在别的地方,没有上墩台去守卫。
明朝耗费大量国力修筑城墙和墩台,希望御敌于国门之外,可是军队却消极敷衍,没有严加防守,导致墩台形同虚设,面对这样的防线,胡人自然来去自如,随意入关劫掠,遭殃的自然又是当地百姓。
贺钦了解到这种真相后感叹道:“为将者当用勇敢、智谋、忠义之士,为腹心头目手足之任。勇敢者不退缩,智谋者能料敌,忠义者能为国而不为家,为君而不为身,所益多矣。若或所用失人,懦弱者先退遁以为民望;无谋者卒迷惑以失事机;不忠不义者,惟利是贪而已。岂知忠君报国,亲上死长之道哉?将之用人,诚不可不慎也……军政如此,望其克敌,不亦难哉!”
明军作战时畏惧退缩,可是抢功劳时却人人争先,贺钦讽刺他们“当杀贼时则退缩不进,人得贼首则从而妄争焉。其无勇无耻,亦甚矣哉!”
当一个士兵斩得敌人首级时,几十上百人扑上去争抢,把这个士兵压得气都喘不过来,几乎被压死。可是将领却不加制止,由他们争抢,谁抢到就算谁的。贺钦叹道:“赏罚不明,则军士孰肯用命?”
 明朝长城沿线,环境极其残酷,百姓既被胡人劫掠,还遭明军虐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