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2020|在书多读者少的今天,靠情怀的出版和阅读还能走多远?| a843( 二 )


但如果是讨厌腰封上的内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并不是所有图书的腰封上都是记不住名字的名人推荐和“数百万读者连夜含泪读完”之类的浮夸宣传语,有很多书籍的腰封也是编辑们认真撰写的简介或非常实用的信息。当我们讨厌腰封的时候,也要想到,有多少逛书店的普通读者正是通过腰封上的简介,从而了解到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并愿意掏钱将它买回去阅读。否则,如果是一本某个冷门作家的书籍,只有书封上的书名和作者,从它旁边经过的读者又怎么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它的内容特点呢。
如果是讨厌腰封这个形式,那么,将嫌弃的腰封撕下来扔掉真的是个不需要费什么力气的事。编辑们自己也说,从来没希望读者喜欢过腰封,那就是个类似广告语的东西,直接撕下来就行。
这些都是商业市场对书籍提出的要求。所以,读者们痛恨的应该是那些虚假又浮夸的腰封,只是这个黑锅逐渐背在了所有带腰封的书籍身上。
现在的书,没有腰封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但是又不想给它们做得太花哨、喧宾夺主,就是在商业化和坚持朴素之间盘旋。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这方面的纠结,“追问2020:出版一本书,一点都不简单”现场嘉宾、挖掘国内纯文学的编辑朱岳,将最近出版的一本小说腰封做成了这个样子:
 追问2020|在书多读者少的今天,靠情怀的出版和阅读还能走多远?| a843
文章插图
朴实,醒目,又让人感到满满的拒绝。
02十八般武艺:编辑们的推书方式一本书被设计出来之后,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如何销售了。
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出版机构在上半年的线下活动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线上直播活动。其实从近两年开始,图书出版就已经开始尝试这种转型,希望能够摆脱传统媒体和公众文章的限制,用流量更大、更简短快速的方式推荐书籍。然而,直播其实并不是一个特别适合出版的转型方式,由于图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几乎所有的图书直播的流量都无法与短视频竞争,直播看似开拓了庞大的读者群体,但其实实际的影响非常有限,大多数直播活动依旧是在过去的读者群体或朋友同行间进行传播。
这种转型,现场嘉宾们对它的定位也非常模糊。在营销编辑眼中,它的确能带来一点图书销量的增加。多数的策划编辑则是出于合作需求而参与直播,本身进行直播的意愿并非都强烈。
直播转型与其说是一条发展道路,倒不如说是一种出于被动的选择,出版机构在找不到明晰的未来发展路线时,便只好与潮流方式接轨,跟随短视频与直播带货的路线,开启了这么一场线上直播的热潮。
线上直播的活动基本上是要靠营销编辑来做的。然而,这其中也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一点是,营销编辑并不是策划编辑,他们手上并不是只经营某一本书,而是好几本书甚至十几本书同时操作。这就导致很多时候编辑们不得不营销一本自己都没看过的书。如果有充足的准备时间还好,然而无法预测的突发状况总是会让营销编辑们措手不及,有时只能硬着头皮去给一本陌生的书做推广。
 追问2020|在书多读者少的今天,靠情怀的出版和阅读还能走多远?| a843
文章插图
《如何谈论一本你没有读过的书》,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09年1月
但营销如果只是能够谈论一下没看过的书,也就太简单了。这只是编辑们做的第一步。
接下来,图书编辑还要和更多人对接,包括作者、读者和媒体。作者有可能非常不靠谱,在敲定的活动日期的前一天突然告知临时有事来不了,没办法,只能整个活动全都取消。媒体需要图书简介、资料包和活动稿,可很多时候,这些新闻报道的文字不是媒体采访人员写的,而是出版机构编辑在做。
这基本是追逐效率和文化行业加速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不仅是营销编辑的工作节奏加快,文化采访人员们的工作节奏也非常快。最早的文化采访人员可能只需要操心一周的报纸版面该安排什么文章,刊发什么样的内容,再之后就是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崛起,文化采访人员们的工作节奏从围绕着一周发行的十几个版面变成了每天都要策划的三四篇稿子,而现在,这个工作节奏变得更快,APP和网站的更新要求变成了一天好几条,这些内容不可能都交给文化采访人员们自己去完成,很多文化稿件和活动的稿子,并不是采访人员本身不感兴趣,而是真的时间上忙不过来。最后,就只好营销编辑们亲自上场,撰写活动稿和媒体资料,交给采访人员们在媒体上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