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政治制度的设计者,1000年来毁誉参半( 五 )


看到总算有人为自己说话了,赵光义大感欣慰,随手给赵普点个赞:“卿社稷元臣,忠言苦口,三复来奏,嘉隗实深。”赵光义认为“为戎人所袭,此责在主将也”,将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身上。
两宋时国家出事,宰相担责,每次朝廷有重大决策失误,常会以罢相收场。果不其然,不久后赵光义就罢免了在任的宰相李昉,又一次任命赵普为相。
有人曾对赵光义说:“赵普就是一个山东学究,只不过能读《论语》罢了。”
赵光义不信,将此事告诉赵普。赵普老实答道:“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太祖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据史书记载,赵普被赵匡胤劝诫该多读书后,晚年手不释卷,回到家就从书箱中取书苦读。他去世后,家人整理其书箱,发现其中只有《论语》二十篇而已。
相比那个临阵磨枪只为讨好皇帝的卢多逊,赵普这个曾经不怎么爱读书的老臣,才是真真正正把书读透了。赵普侍奉赵匡胤、赵光义兄弟,在三十多年的朝堂生涯中善始善终,在一次次的危机中化险为夷,他的政治游戏毫无原则与底线,却十分实用。
淳化三年(992年),71岁的赵普去世,他与赵光义的恩怨就此烟消云散。赵光义为这位犹如兄长一般的功臣撰写神道碑,称其:“及至晚岁,酷爱读书,经史百家常存几案,强记默识,经目谙心,硕学老儒,宛有不及。”如此看来,这位早年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赵学究,晚年已学识渊博。他死后谥号“忠献”,追封“韩王”,配飨太庙,享有一个臣子所能拥有的最高待遇。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