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政治制度的设计者,1000年来毁誉参半( 三 )


赵匡胤耳朵都快生茧了,就问赵普:“卿何苦怀疑符彦卿?朕那么优待他,他岂能负我?”
赵普冷冷道:“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赵匡胤听后沉默片刻,从此不再谈论此事。
可以说,北宋初年“分权制约”的设计几乎都有赵普参与谋划。正是在他的协助下,宋朝制定了崇文抑武、守内虚外、将从中御、强干弱枝等“祖宗之法”。赵普为皇帝稳定了政局,加强了君权,同时也埋下了两宋三百年重重危机的种子。
为大宋谋划建国方针的赵普,为相时名声不佳,常让人诟病。
史载,赵普处事荒诞不经,在自己办公室放了个大瓦壶,平时下属上奏的表、疏,他不想搭理的就全丢进壶中烧掉,朝中大臣对此敢怒不敢言。
赵普还贪图富贵,肆无忌惮地贪污纳贿,这些行为都得到了赵匡胤的默许。也许,赵普是为了向汉初的萧何学习,用“示人以短”的方式保全自己,通过自污避免功高震主的风险。
有一次,赵普建造了一座府邸,从门口看不过是一些柴草、木头架子,寒酸得很。可走进去一看,院内恢宏壮观,一看就高大上。再一查,他竟然还违背禁令私购木材,私自用别的空地换了皇宫的菜园地。
可赵匡胤得知后,只是一笑而过,说:“此老子终是不纯。”回过头下诏宣布,等赵普府邸完工后,河南府再按旧例为皇室进贡上等木料即可。
除此之外,赵普还收受过国吴越国的十瓶“瓜子金”、南唐的五万两白银,这不仅仅是贪赃枉法,还有私通敌国之罪。可赵匡胤知道后,也不过是嘟囔一句:“收下也无妨,他们还以为国家大事是由你们这些书生决定的。”
赵普是一个实用主义者,他最看重的,是民心。他说:“文王葬枯骨,天下称仁。夫民犹草也,草上之风必偃。若帝王用心行道,上合天意,民自悦服。”
宋太祖在位时,有一日正要举办宴会,突如其来的疾风骤雨使场地一片狼藉,赵匡胤心中不快,怒形于色,左右都害怕皇帝发怒,不敢发言。只有赵普站了出来,说:“几个月来大旱,百姓正盼望着下雨,这雨对宴会有何影响,不过是沾湿帷帐、乐衣罢了。此时雨难得,百姓得雨必定欢喜,臣乞令乐官在雨中奏乐。”
赵匡胤听后大喜,宴会如期举办,为久旱逢甘霖而庆贺。
赵普也不迷信天人感应那一套。有段时间,天有彗星出现,人们认为“彗星合灭契丹”,是吉兆。赵普却写了篇《彗星疏》,认为这一说法不过是无稽之谈。在他看来,水旱等天灾也不过是“时运使然”,即便是唐尧、商汤等圣人在位也不可避免。
这种实用主义表现在政治站队上,就变得毫无原则。
晋王赵光义为开封尹时,四处招揽豪杰、拉拢大臣,在身边聚集了一帮文武幕僚。赵普虽与赵光义也是一起扛过枪的兄弟,却坚决反对弟承兄位。在太祖一朝时,他是赵光义的政敌,多次与晋王一党的官员互怼,制衡赵光义不断扩张的政治势力。
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在斧声烛影的疑案中即位,正好赵普被贬在外。为此,赵光义还耐人寻味地说了一句:“若还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一朝天子一朝臣,赵光义接班后,赵普的地位一落千丈,他多年的政敌卢多逊趁机落井下石。卢多逊对赵光义说,当年赵普曾反对太祖传位给弟弟,这人不安好心,不能重用。
卢多逊与赵普的梁子可说是因读书结下的。
宋太祖在位时喜欢读书,常到史馆取书阅读。卢多逊就问图书管理员,皇帝今天都看了什么书,自己也找来通宵恶补。等过几天,赵匡胤与朝臣讨论最近所读书的内容,只有卢多逊对答如流,因此受到称赞,而赵普当时还不喜欢读书,自然没有表现机会。随着卢多逊受重用,两人逐渐产生矛盾,互相打压。
此时,卢多逊再在赵光义面前说坏话,赵普这条命可就不保了。赵普郁郁不得志,每天担忧遭遇不测,却利用一次机会对政敌发起了绝地反击,只因这件事,只有他能帮赵光义。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攻下太原之后意欲伐契丹,直取幽、蓟,却在高梁河之战遭遇大败,太宗身中数箭,乘坐驴车一个百米加速逃离战场,不小心迷路了。赵光义失踪那段时间,宋军以为皇帝已遇难,一时军心浮动,一些人打算拥立随军出征的太祖之子赵德昭为帝。没想到,赵光义安然回营,此事就此作罢,但赵德昭就倒大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