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又到了“4·23”世界读书日。
你今天读书了吗?
在这个书香飘万家的日子,最爱君却要讲一个不太爱读书的名相。
大宋开国第四年,宋太祖赵匡胤改年号为“乾德”。乾德,一听就是好兆头,但就跟给自己家孩子取名一样,赵匡胤也希望这个年号此前从未有人采用,还特意和宰相赵普等人商量过。
不久后,宋太祖发兵灭了后蜀,一些后蜀宫人被送进宫。有一天,赵匡胤在一名宫女的梳妆盒中发现一面镜子,背面刻有“乾德四年铸”字样。赵匡胤吓了一大跳,眼前这美女,不会是穿越来的吧?
赵匡胤拿着这面镜子问赵普等重臣:“现在怎么就有乾德四年铸造的玩意呢?”众人皆不能答,这种事还得问专家。赵匡胤便召见学士陶糓、窦仪请教此事。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窦仪一看就说:“此必蜀物。伪蜀王衍(前蜀后主)当年用过这个年号,应该是那时候铸造的。”
赵匡胤这才恍然大悟,感叹道:“宰相须用读书人。”之后常劝好兄弟赵普多读书。赵普不是大才子,他本是基层小吏出身,没有正式文凭,平时就爱读《论语》,文化水平在重文抑武的北宋朝堂确实稍逊一筹。
这位“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宋初名相,在历史上可谓毁誉参半,有人说赵普精明强干、定策佐命,有开国元勋之功,也有人说他在三十余年的宦海沉浮中善始善终,全靠钻营取巧。
赵普年轻时读书少,是因为他都在拼事业。赵普属于实干型人才,他走的不是科举的正规渠道,而是从编外人员开始政治生涯,早年“托迹诸侯十五年”,也就是给后周各地方政府做小吏、当幕僚,从打点家务做到出谋划策,吃了不少苦,先后换了好几个老板。
年过而立之年,赵普才投身赵匡胤帐下,当了其幕府的掌书记,即机要秘书。
开封府不相信眼泪,30多岁的赵普,跟现在很多事业未成的80后、90后差不多,也是一边做着事业梦,一边踏踏实实工作。
后来,有件事改变了赵普与他老板赵匡胤的关系。
显德三年(956年),周世宗柴荣派赵匡胤攻打滁州(今安徽滁州),战场上十万火急,赵匡胤的老父亲赵弘殷却病倒了。尽管赵匡胤一片孝心,但军务缠身,只好委托赵普照顾其家人。赵普临危受命,为赵老太爷端汤送药,日日夜夜随侍在侧。赵弘殷感动不已,将他当成自己家人看待。赵匡胤的母亲杜夫人也整日念叨着“赵书记”,把善解人意的小赵当作自己家孩子。
【大宋政治制度的设计者,1000年来毁誉参半】滁州之战后,赵弘殷还是不幸病逝,赵普却因代行子孝,与赵匡胤家族结下了特殊羁绊。尤其是赵弘殷临终前将他“待以宗分”,赵普就像《教父》中柯里昂家的家族律师汤姆,融入了赵匡胤家族,赵家兄弟都不把他当外人看待。
之后的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金匮之盟等历史事件,赵普都是重要的参与者。
显德七年(960年)陈桥兵变,赵普与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后改名赵光义、赵炅,即宋太宗),是这场政变的设计师。
兵变前夕,赵匡胤率领北征的军队到了陈桥驿,手下们早已做好准备。诸将张弓搭箭,拔刀大吼大叫:“太尉(指赵匡胤)功德高于天下,我们在营中早已商议好要拥立您。话都说出口了,岂可在此退却而受祸?您一定要听我们的!”
赵普却故作冷静,他先是与赵匡义斥责诸将:“策立是大事,一定要审时度势,你们怎能如此狂悖放肆!”一番话先让他们安定下来,之后,才安排诸将把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到了睡眼朦胧的赵匡胤身上。一行人拥着赵匡胤向都城开封走了数里路,史书载,赵匡胤“惊恐未定”。入京后,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兵不血刃地夺取政权,建立了宋朝。
在赵普等人的导演下,这场黄袍加身的戏剧充满了无奈的色彩,宋廷也宣称陈桥兵变并非预谋,而是天命所归。赵匡胤夺位的不忠不义,都有了几分忠臣孝子的风范。
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也是出自赵普的谋略。
- 真实历史中的富弼:总能把天聊死的“大宋第一钢铁直男”
- 陇右都护府:大宋武功鼎盛的标志。大宋为何如此执着于开拓陇右?
- 大宋名臣录
- 燕云十六州的丢失,对北宋而言意味着什么,大宋朝廷危在旦夕
- 大宋皇帝赐给武松十万贯钱,折合人民币是多少?武松用来干啥了
-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宋优待文人其实是一种高明的政治抉择
- 水浒传:为何军官个个都不排斥上梁山?这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有关
- 辽宋夏金|是谁在风雨飘摇的大宋伤口上撒了最后一把盐?
- 辽宋夏金|崖山海战:大宋王朝谢幕前,划破历史时空的悲壮
- 辽宋夏金|大宋一将军射箭,全都射偏了,敌军一看哈哈大笑,再一看立马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