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刘备东征当真是为兄弟报仇吗?( 二 )


事实证明 , 在东征之始 , 刘备派出的荆州人士代表马良一入武陵 , 那些平日里没有动静的“蛮夷渠帅”们便纷纷起兵响应 , 扰乱荆州后方 。甚至在刘备兵败后 , 零陵、桂阳郡等地依然还有人在顽强地反抗东吴的统治——
“备既败绩 , 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 , 处处阻兵 。”(《三国志.步鸷传》)
因此 , 无论在道义上还是稳定军心的需要 , 素以“仁义”著称的刘备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坐视荆州人士的群情激愤于不顾的——这正是刘备执意东征的先决 。
二、诸葛亮的想法
刘备是哀兵中的一员 , 但他更是一国之君 。因此 , 刘备不能只考虑荆州人士的复仇需要便决断东征 , 他还得兼顾各方面的想法 。
比如诸葛亮的想法 。
三国两晋南北朝|刘备东征当真是为兄弟报仇吗?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很多人眼中 , 这对曾经心无间隙的模范君臣一起走过了风风雨雨 , 在这一次终于出现了分歧 。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不妨再回头来看看诸葛亮事后的那句叹息:
“法孝直若在 , 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 , 必不倾危矣 。”
诸葛亮说要是法正还在就好了 , 他肯定能阻止刘备东征 。然而 , 请注意时间细节 , 法正是在建安二十五年去世的:
先主立为汉中王 , 以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 。明年卒 , 时年四十五 。
而关羽的败亡是在建安二十四年 , 也即法正亲眼目睹了整个荆州事变的发生 。作为刘备信任的谋主 , 很难想象法正不会就此事和刘备有过必要的商讨 。在局势大变的情况下 , 未来与东吴是战是和 , 法正必然会给出自己的建议 。如果按照诸葛亮所言 , 法正一定能阻止刘备东征 , 那为什么刘备最后还是去了呢?
说明法正在很大程度上也支持东征 。
因此 , 诸葛亮的那句事后叹息 , 重点其实并非在于前面的“制主东行” , 而是后半句“必不倾危”——他反对的不是东征 , 他反对的是东征的惨败 。而在东征惨败的事实已然发生的情况下 , 他自然会有一种或侥幸或悔恨的复杂心理:
要是法正还在就好了 , 他肯定可以让主上别去 , 就算去了 , 肯定也不会败的这么惨 。
这无非是一种平常人赌博输光了家当后发出要是没上赌桌就好了的感慨 , 何至于被人反复提及当作诸葛亮反对东征的证据呢?
况且 , 先不论现下的情形如何 , 当年诸葛亮在草庐里为刘备献上的千古隆中对 , 其中最基本的规划便是“跨有荆益” , 而今荆州已失 , 东征之举何尝不是对其的一种补救 , 诸葛亮为何要反对这个决策呢?
此为明理 。
三、东吴的野心
只是 , 安抚荆州人士的需要和诸葛亮个人的不反对并不意味着东征的必行性 , 一个国家的决策从不独是个人意愿 , 关键在于政治形势的需要 。
刘备东征的政治形势需要正是破除东吴图蜀的的野心 。
在很多人看来 , 刘备东征是一种主动性的攻击 , 而东吴的一方则是被动地防守 。但是 , 换个角度讲 , 刚刚取得荆州大胜的孙权就没想过主动入侵虚弱的蜀地吗?
答案在《三国志.周泰传》:
后权破关羽 , 欲进图蜀 。
原来是曹操感慨得陇望蜀 , 如今却是孙权得荆望蜀了 。
又或者说 , 得荆望蜀本就是东吴的国策 。
想当年周瑜还在时 , 他就有过和刘备共取蜀地的想法 。后来鲁肃继为大都督 , 也是力图贯彻其早就规划好的“榻上对” , 只不过动作轻而缓 , 属于鸽派作风 。而等到吕蒙掌军后 , 鹰派再次抬头 , 东吴军屡次三番与关羽产生摩擦 , 最后以白衣渡江的方式袭取了荆州 , 那下一步不是图蜀还要做什么呢?
因此 , 当蜀汉内部还在考虑是否该出兵东征的时候 , 隔壁魏国的顶级军师刘晔早就扮演了预言家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