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里 , 刘备败的真可惜!
蜀章武二年八月 , 随着“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三国志.先主传》) , 历经一年之久的夷陵之战落下终于帷幕 , 刘备败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遭闻败绩 , 远在成都的丞相诸葛亮无不痛心地叹道:
“法孝直若在 , 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 , 必不倾危矣 。”
毫无疑问 , 诸葛亮的叹息 , 仿佛从一开始就在否定刘备东征 。
而早在出兵之前 , 镇东将军赵云也曾以“国贼是曹操 , 非孙权也 , 且先灭魏 , 则吴自宾服 。操身虽毙 , 子丕篡盗 , 当因众心 , 早图关中 , 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 , 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 。不应置魏 , 先与吴战;兵势一交 , 不得卒解 。”为由劝阻其伐吴 , 那么 , 刘备为何会不顾反对执意兴兵东征?
一、荆州人的主张
要回答这个问题 , 首先要搞清楚蜀汉众臣对东征的态度 。
关于反对的声音 , 除了以上诸葛亮的“事后诸葛亮”和赵云的大篇幅讲道理 , 有记载的还有益州学士秦宓曾阻以“天时不当” , 此外便是《三国志.法正传》里的一句总括:
先主既即尊号 , 将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 , 群臣多谏 。
刘备的反应则是“一不从”:都不听 。
既不听诸葛亮和赵云的 , 又完全忽视其他人 , 原来你刘玄德当了皇帝就膨胀了 , 变成独裁者了啊?
很多史学家都是这样想的 , 但笔者以为 , 事实并非如此 。
一封来自江东诸葛瑾的书信就能说明问题 。
话说吴、蜀交兵前 , 孙权曾遣诸葛瑾向蜀求和 。于是诸葛瑾写了一封信给刘备 , 主要内容自然是一些希望两国和平的套话 , 但其中有一句很值得注意:
陛下若抑威损忿 , 暂省瑾言者 , 计可立决 , 不复咨之于群后也 。
他说:陛下(刘备)如果能收回怒气 , 听从我的建议 , 就马上决断东征之事 , 而不要再和你的大臣们商议了 。
这话有点奇怪 。
按照《法正传》里的内容 , 蜀汉众臣几乎都在反对东征 , 而诸葛瑾有着相同的目的 , 他难道不应该劝刘备多听谏言吗 , 又怎么会反倒希望刘备一个人专断此事呢?
伴随这个疑问 , 我们再回过头来探寻先前《法正传》里的那句“群臣多谏” , 却发现翻遍史书 , 除了以上三人外 , 所谓的“群臣”根本再无一人可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刘备绝非很多人想象之中的独裁者——他的身后至少站着一群支持东征的人 。
从诸葛瑾的书信里 , 我们甚至可以窥见那群人正在极力要求出兵的身影 , 而诸葛瑾如此急切地要求刘备立决此事 , 无非就是在担心他们的影响力会左右刘备的想法 。
他们是谁?
张飞、黄忠、魏延、马良、廖立、霍峻、董和……在史书中 , 这一长串本该具有发言权却选择了沉默的名单 , 无疑是荆州人士(除张飞外)最好的表态 。
当年刘备以穷困入荆 , 正是得到了以诸葛亮、庞统为代表的荆州人士的效力 , 才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本 。后来入蜀时 , 他带出的兵是在荆州招募的青壮勇士 , 为他出谋划策的是庞统、马良那些荆州俊才 , 随着关羽留镇荆州的兵士也是在本地拉起来的……可以想象 , 这二十年来 , 荆州人早已成了蜀汉政权的支柱 。
而如今荆州失守 , 在蜀地的荆州人士刚刚经历了父兄战死、妻儿离散、故土沦陷 , 作为哀兵的他们 , 又怎么会无动于衷呢?
同样地 , 另一方处在沦陷区的荆州人也并未真正臣服于东吴的统治 。
“遣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夷 , 蛮夷渠帅皆受印号 , 咸如意指 。”——《三国志.马良传》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