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事|行仁义之事却被耻笑,这到底是蠢猪式仁义道德,还是贵族带盐人?


 之事|行仁义之事却被耻笑,这到底是蠢猪式仁义道德,还是贵族带盐人?
文章插图
贵族精神,在东方和西方有着不同的理解。在东方,在我们的中国,贵族精神是具有着两种含义的。第一种,贵族是等级制意义上的,与欧洲的贵族相似,由身份来定义所谓的贵族精神。第二种指的就不再是等级制意义上的,而是德行意义上的,高尚的品德,经典国学著作《论语》其实就可以看作是贵族精神养成的教科书。而具有这种贵族精神的人就是君子,他们品德高尚,仁义磊落,行事就是有“君子之风”。在战国时期,就有一位人物,他行事非常有君子之风,但是结果却并不好,而且旁人看了并不觉得他是君子,反而认为他不可理喻、愚不可及,这个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宋襄公。他是怎样行仁义之事但又为人耻笑的呢?
 之事|行仁义之事却被耻笑,这到底是蠢猪式仁义道德,还是贵族带盐人?
文章插图
宋襄公,子姓,宋氏,名兹甫,春秋时期宋国第二十任国君,是上一任国君宋桓公的嫡子,身份高贵,绝对可以说得上是贵族中的贵族。宋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周朝建立之始就被分封,所以受礼乐制度影响较大。宋襄公从小就是生长在这种礼乐文化之下,受到的熏陶影响颇深,一直将仁义奉为第一要义。宋襄公的“仁义之举”从还未即位,只是“兹甫”时就已经开始了。周襄王元年(前652),兹甫的父亲宋桓公病重。当时的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兹甫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但是他却在父亲面前恳求把即位权力让给自己的庶兄目夷。他说:“目夷是我的长兄,年龄比我大,而且十分的忠义仁义、无人能及,请您改立目夷为国君吧。”
宋桓公看自己的儿子这样的请求,就把兹甫的想法讲给了目夷听,想听听目夷的想法。目夷听了之后大惊失色,而且死活不肯接受太子之位,并且说:"能够想要把国家让给我,这难道不是最大的仁义吗?我的仁义怎么及得上我的弟弟啊,他才是最仁义的人啊!况且废嫡立庶,这怎么能行,于礼不合啊!"。但是兹甫依然坚持让位。
 之事|行仁义之事却被耻笑,这到底是蠢猪式仁义道德,还是贵族带盐人?
文章插图
没办法,为了躲避弟弟的让贤,目夷只得出逃到了卫国,兹甫的让贤没有成功,最后还是即位当了国君。兹甫虽然没能让给自己的哥哥目夷,但是即位后还是封了目夷为相,主管军政大权,来辅佐自己处理朝政。襄公的仁义之举还没有结束,接下来他的仁义更让他扬名天下。周襄王九年(前643)齐桓公病重,齐国的五公子开始争权夺利,最终竟然将齐桓公活活饿死。这还不算完,桓公尸体一直无人收殓,足足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尸体上到处是爬来爬去的尸虫。到了第二年初初,新即位的齐君无亏才将桓公收殓。
 之事|行仁义之事却被耻笑,这到底是蠢猪式仁义道德,还是贵族带盐人?
文章插图
齐国原太子昭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救。这个求救其实是有原因的,周襄王二年(前651),齐桓公举办了著名的葵丘之会,葵丘之会上,齐桓公委托宋襄公帮助太子昭,宋襄公也接受了,答应将来一定会对太子昭予以照拂。所以在这种危难时刻,太子昭孤立无援,第一时间就是向这位曾和自己的父亲有约定的宋国国君求救。周襄王十年(前642),宋襄公召集其他国君,请他们共同护送公子昭到齐国去接替君位。但是宋国这个时候实力不是很强,襄公的号召力不大,其他诸侯都没有回应只有卫国、曹国、邾国三个小国象征性派了一些人马来。宋襄公没有退却,带着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齐国的贵族也不是很拥戴无亏,而且对公子昭怀有同情之心,再加上信息不明确,以为来了不少人马,于是就杀了无亏,在国都临淄迎接公子昭回国。公子昭回国后当上了国君,是为齐孝公。这件义举,给襄公带来了不小的名气。
 之事|行仁义之事却被耻笑,这到底是蠢猪式仁义道德,还是贵族带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