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清代,这些”古色古香“的镜子,更是吸引了乾隆皇帝的目光。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当时的六部尚书,为了迎合宫廷内的收藏之风,专门编订了”古镜图谱“,里面收录了百余面镜子,可以说是给鉴赏和收藏镜子的这一民间风气树立起了文化正统,在此之后,民间的藏镜之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文章插图
2.佳人藏镜:“想象娥眉鉴春容”
在崇古的内涵之外,明清文人收藏镜子,还有另一重”风月“的意味。中国古代的文人,历来是喜欢写美人的。“对镜梳妆”,更是诗词小说等各类文学体裁中一个经典的意象。而到了晚明时期,随着东林党和阉党的政治斗争越发激烈,政治的腐败催生了一大批郁郁不得志的失意文人,这些人流连在莺声燕语的秦淮河畔,放歌纵酒,”才子”和“佳人”之间的界限,被进一步打破了。
而在明朝覆亡之后,在亡国的时代背景下,“遗民”这个身份,超越了性别的界限,成为了那些曾经在明朝生活过,后来又归附到了清朝的人的一个统一的身份符号。文人士大夫审视自身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生存现状,对照身不由己,命如漂萍的女性,获得了极大的共情。
文章插图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创作,而作为女性日常生活中一部分的“镜子”,也承载了文人士大夫们顾影自怜的哀思。
“秦淮八艳”中的柳如是,就曾经收藏过一面镜子。柳如是收藏的这面镜子是一面唐镜,与备受推崇的秦汉古镜相比,它的时代并不够“古”。但到了嘉庆和道光年间,这枚“柳如是镜”,却成为了备受时人推崇的藏品,江南诗社的文人才子们,甚至还争相为它题诗。
夸赞柳如是“红粉偏能国士知”——明末的时候,在秦淮河畔颇有艳名的柳如是,后来嫁给了当时的文坛领袖钱谦益,清军入关之后,钱谦益投降了清政府,柳如是却投水自尽,虽然后来被家人所救,但是她的气节,一直被后来的文人称道。这面”柳如是镜“,寄托了后世文人这位奇女子绝世风华的想象。
文章插图
明清时期藏镜中的”崇古“、”寄情“的双重内涵,造就了收藏家们在鉴藏镜子的时候”以古为珍“的标准。这一时期的收藏家们,常常会和同好一起,制定藏镜、鉴镜的标准,互相品评玩赏对方的收藏,还会给它们作诗、写文,并从中获得趣味。
【 新风尚|明清新风尚,为何喜欢收藏镜子?其实藏的是内涵和快乐】明清藏镜家收藏镜子,看中的是其中的”古拙“,而不在于纹饰的精巧。《长物志》里记载,在他们看来,秦汉时期形制高古的镜子,是最具有收藏价值的”上品“,因为”质厚无文“,所以大巧不工。如果有纹饰的话,则以山川河流、龙虎瑞兽为佳,而花纹繁复、形状精巧的镜子,比如用菱花、八角装饰的,则被评为”俗不可用“,是藏镜中的下品。
文章插图
根据当时的文人流传下来的文章来看,从收藏价值的角度而言,一般情况下,镜子的年代距离收藏者越久远,收藏的价值就越高。这个评判标准,和当时藏镜的崇古动机是分不开的。首先,古镜的纹饰具有更突出的年代特征,铭文也更有考据价值,其次,物以稀为贵,年代越久远的镜子,流传下来的数量也就越少。
此外,流传下来的古镜,经历的时间越久,”经手人“就越多,而身上的故事、承载的文化意蕴也就越深,比如上面提到的“柳如是”镜,本身年代不久远,却因为有一个知名的收藏者而被后世的藏镜家所喜爱。
- 镇元子连如来也不怕,为何观音降临五庄观,镇元子吓得当场起立
-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为何不背着唐僧,原因是背不动
- 封神演义被度化到西方的孔宣在800年后到底为何要吞了如来佛祖
- 宝玉梦中大喊:不要金玉良缘,只要木石姻缘,宝钗听完为何怔住了
- 西游中龙族的身份地位为何如此之低?看看泾河龙王自己说了啥?
- 他是天界大神,与太上老君齐名,为何最后却沦落到给雷音寺看大门
- 悟空为何定要打死白骨精?哪怕会被唐僧念咒,火眼金睛发现一秘密
- 牛家村为何被戏称为宇宙中心?射雕里的大神几乎都来过
- 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为何这么说,有啥深层含义
- 此剑在地下两千多年,不仅从未生锈,还锋利无比,这是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