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金国女直文字是如何推广的?科举制度与唐宋不同,差点取代汉字( 二 )


对于他们认为不足的地方,他们自己也做出了一定的改进,主要是为了迎合他们的统治。
毕竟女真人是有自己的文字的,也就是女直字。
所谓女直字,其实就是结合了契丹文字和汉字的特点,在金国创立之初建立的文字。
所以金国人在举办科举考试的时候,本打算让大家以女直字来撰写科考文章。但是这样一来一定会存在一定的缺漏,尤其是有大才之人,不愿研习女直字,岂不就错漏了?
可是如果不这么办的话,金国创造的女直字岂不就要作废了?为此金国想了个办法。科考的例文都是用女直字来撰写,如果你想要看懂例文,自然是要去学习女直字的。
凡诸进士举人,由乡至府,由府至省,及殿廷,凡四试皆中选,则官之。至廷试五被黜,则赐之第,谓之恩例。又有特命及第者,谓之特恩。恩例者但考文之高下为第,而不复黜落。凡词赋进士,试赋、诗、策论各一道。经义进士,试所治一经义、策论各一道。---《金史》
让人感到惊奇的是,金国的绝大多数官员,全部都是科举考试中选拔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贵族垄断官场的形式,可见金国人是有一统华夏的决心的。
 科举制度|金国女直文字是如何推广的?科举制度与唐宋不同,差点取代汉字
文章插图
03金国的国子监,有非常严格的编制数量。
金国选拔人才的等级,基本上也是沿用了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模式,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但是选拔方式却有所不同。
在过去考中国家举办的科举可以称之为进士,考中省一级行政单位举办的科举,则可以称之为举人。
在金国,在词赋、经义、策论这三门当中,都过关的,则被称之为进士。在律科、经童这两门中选中的人,则被称之为举人。
金设科皆因辽、宋制,有词赋、经义、策试、律科、经童之制海陵天德三年,罢策试科。世宗大定十一年,创设女直进士科,初但试策,后增试论,所谓策论进士也。明昌初,又设制举宏词科,以待非常之士。故金取士之目有七焉。其试词赋、经义、策论中选者,谓之进士。律科、经童中选者,曰举人。---《金史》
培养人才的机构,其实也是沿袭了唐宋时期的模式,金国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等级的学府,可不是谁都能上的。
根据科目的不同,金国最初是这样划分的。
皇族宗室、外戚亲属子弟、功臣子弟、三品以上官员子弟才有资格进入国子监求学。其中年纪超过15岁的,则直接入学,学习词赋、经义。
小于15岁的,还不够资格入学学习词赋、经义,先去上小学。词赋、经义的学生,只招收100人,小学生也只招收100人。
金世宗完颜雍时期,官学扩招。
国子监招生人数得到提升,也就是扩招了。入学之人达到了160人之多。
但是相对于全国所要的人才,培养这点人还是不够。
此后只要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也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子监入学,不过只招收150人。
还有就是各州府推荐上来的一共有250人,总共有400人可以额外进入国子监学习。
除了国子监以外,金世宗还设立了地方府学,一共17处府学,再次招收了1000名学生。
此外又增设州学,那些无法入学的官宦子弟,只要经过府的推荐,便可以进入州学。
可以说金世宗时期,是金国教育发展的高峰时期。完颜雍明白,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他本人又比较崇尚汉家文化,尤其是对儒学痴迷,所以他决定扩大官学规模。
 科举制度|金国女直文字是如何推广的?科举制度与唐宋不同,差点取代汉字
文章插图
04有了自己的学校,自然是更加方便推行自己的文字。
起初,女直字并不受重视,因为科举考试之中,并不是必须要用女直字作为写文章的字体。可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国上下所有的官方学校,全都是官办的以后,女直字的推行可就方便多了。
金世宗组织了一帮专家,希望将四书五经及其注解,全都翻译成女直字。此后将这些翻译作品,作为官办学校的必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