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归去来兮……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欧阳修高度赞扬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陶潜留下《归去来兮辞》一文后,便开始了做回真实的自己的后半生——田园归隐生活。
在远离尘网的田园生活中,诗兴大发的陶潜,将字字句句寄情山水之间,留给了后人从山间到书房体悟到的生活真谛。
陶潜亲身耕作在田地时,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汗水,“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他常常得到的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是他内心颇感充实,因为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归宿,在《五柳先生传》的文字中,尽是与劳苦百姓共同劳作的亲切情感。
文章插图
岁月静好,虽然田园生活艰苦,但陶潜过得十分潇洒,耕地、写诗、喝酒是他生活的主旋律。因为这正是他心中向往的生活,南山的美景尽收眼底,陶潜常常在喝醉后抚一把无弦琴,恬静的旋律已在心中,又需要什么琴弦呢?
其实,陶潜的田园生活是非常的贫乏的。甚至,在陶潜四十四岁的时候,一场大火带走了他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让本来一家人就十分窘迫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但是,陶潜都看破了乱世纷扰,面对这场遭遇更是波澜不惊,很快在亲友的帮助下又建好了草屋。
后来,于陶潜迁居后不久,先是朝廷派人征召他为著作佐郎,陶潜以身体原因拒绝了。再后来,拜访陶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虽然他们官位不同,但目的都一样——劝他出仕。
文章插图
其中,檀道济带好酒好肉劝他出仕,然而陶潜在酒意深处回答道,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一心归隐的陶潜还是免不了会受到尘网的纷扰。不久,两晋灭亡,朝代更迭,听闻消息的陶潜沉默不语,走进书房,提笔写道: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
在这篇流传千古的《桃花源记》中,陶潜是在感叹乱世纷争吗?当然不是,他用尽了全力,才过上平凡的后半生。他只是希望能够找到一处与世隔绝的地方,无人前来打扰。那里没有阴暗的官场,没有被压榨的百姓,只有安居乐业的人们过着不问世事的安宁生活。
文章插图
历经波折才得以回归平凡
看那林间有鲲鹏,怨天低而不飞。心怀救济苍生之意的陶渊明,怎料得在那个世道崩坏的时代,做一个小小县令也要违背自己的内心。天地之大,竟然没有一处供自己俯仰苍生之地,于是他大袖一甩,把自己的身心安置在了山水之间。
陶渊明却不曾想过,他的这一洒脱的归隐,影响十分深远,为遇不得志之境时的后人皆寻得一精神归宿。从唐宋至今,赞叹陶渊明的诗篇早已成百上千,借陶渊明抒发壮志难酬,想要寄情山水的诗人也不在少数。如,宋代大诗人,辛弃疾在仕途不顺之际,不禁就想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来聊以慰藉。
当然也有不少人称陶渊明为“懦弱的逃避者”,但是朱熹曾为其辩解:“……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文章插图
因为懂陶渊明追求平淡的人很多,为他入仕途而不顺愤愤不平的人也有很多,而只有懂得他内心豪放的人才是陶渊明的知己。“造饮则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想必,饮酒饮到洒脱而不生愁思的人可能只有陶渊明了。
只有遵从本性,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然而人们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陶渊明前半辈子“从游桓玄,刘裕幕下,力图救晋室于水火”,历经了多少波折,才得以换得如今的回归内心的道路。公元427年,陶渊明于茅草屋内,安然逝去,但他“诗和远方”的生活却生生不息,激励着后世。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诗词歌赋|钟书林丨陶渊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 明知为人作嫁,却依然拼尽全力,她是《红楼梦》中最“傻”的女子
- “钢琴诗人”傅聪:贝多芬像杜甫,舒伯特像陶渊明
- 陶渊明到了晚年大彻大悟,写下的这首抒情小诗,每一句都充满哲理
- 生活不如意时,不妨读一读陶渊明的这首诗,定会有所收获
- 诗词歌赋|千古田园诗人, 雅士中的雅士, 陶渊明的归隐之路
- 倚天屠龙记里,成昆拼尽全力能否打赢杨逍范遥联手?
- 中国古代十大闲人
- “隐士”陶渊明出身将门,曾祖陶侃是“武成王庙64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