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精瘦”是祸不是福?

【老人“精瘦”是祸不是福?】文章转载自:疼痛康复在线
专家简介:卢振和 ,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广医三院疼痛科主任 , 广州市荔湾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 , 广医二院疼痛科主任医师 , 北京韩济生疼痛研究院红外热像培训中心执行主任 , 获评全国德技双馨“人民好医师”称号 。 擅长慢性疼痛对因诊疗 , 主攻微创治疗神经痛 。 包括:头痛、带状疱疹神经痛、颈或腰椎间盘出症、神经卡压痛、三叉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癌痛、下肢溃疡 , 以及颈肩腰腿痛、肌筋膜痛、关节痛等 。 样、闪电样、火烧样、针扎样痛 , 发作时不能吃饭甚至话也说不出来 , 被称为:天下第一痛!三叉神经痛必须得到有效治疗 , 否则容易诱发心、脑缺血性疾病甚至梗塞 。
在传统的观念里 , 人们总是习惯把肌肉形象和年龄联系起来 , 年轻人总是一身腱子肉、强壮有力 , 而老年人无论是老当益壮抑或老态龙钟 , 总是一副身材瘦削的形象 , 显得“仙风道骨” 。
其实 , 这种“仙风道骨”未必就是一种完美的老年形象 , 甚至人们常用来形容老年人的的“老来瘦”“精瘦” , 很可能就是一种病态的体现 。
机体的老化事实上可追溯到青年时期 , 如动脉粥样硬化;随着年龄增长 , 骨量减少、骨密度下降、食欲下降 , 骨骼肌量下降等等 , 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 就会出现肌少症 。
所谓“肌少症” , 是指因持续骨骼肌量流失、强度和功能下降而引起的综合征 , 在中老年人中比例较大 。 如果没有营养和运动干预 , 三成60岁以上老人、一半80岁以上老人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肌少症 。 骨骼肌量下降和肌力的下降 , 会降低人到活动能力 , 还会导致和加剧骨质疏松、关节炎等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 甚至成为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重要诱因 。 临床上 , 这类患者多行走乏力、易骨折、脏器功能受损等 , 多见于中老年人 。 所以说“肌少症”是机体“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节点 。
肌少症发生后 , 老年人的躯体肌肉(尤其是核心肌群)的质量及功能下降 , 更容易发展到衰弱阶段 。 肌少症、衰弱的老人容易发生跌倒 , 继而发生骨折 。 骨折后需要住院治疗、手术干预 , 而住院期间及住院后的制动将使得老年人的肌肉进一步萎缩、躯体功能进一步丧失;且在这期间很容易继发感染、压疮、下肢静脉血栓等 , 最终结局就是残障或失能 。 此外 , 即使骨折手术成功、术后伤口愈合恢复良好 , 老人的躯体功能也往往很难再恢复到跌倒前的水平 。
因此维持一定量的肌肉质量和肌力十分重要 , 其直接关系到老年的生活质量 。 谁都希望自己的晚年生活自理 , 不依赖人也不需要依赖器具辅助 , 晨起能到公园散步走一大圈 , 傍晚能到学校接孙儿一起漫步归家 。 所以说“人到老年 , 存钱不如存肌肉” 。
如何合理干预“肌少症”?
1. 适当补充营养
肌肉的衰减 , 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降解失衡是有密切关系的 。 事实上 , 老年人对蛋白质的需求量比青壮年时还要高 , 且更要注重优质蛋白的补充 , 每公斤体重每天1.2克是比较理想的补充量 。 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畜禽类、鱼类、蛋类和豆类等 。 同时多吃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加强消化、补充维生素 。
对于消化力不足的老年人 , 少食多餐是个好办法 。 像钟南山一天吃四餐 , 多吃鱼和蔬菜 , 是较合理的安排 。 另外 , 适当补充维生素 , 特别是维生素D , 不但可促进钙的吸引 , 还可助防治骨质疏松、维持骨骼强壮并防肌肉萎缩 。 对于牙不好 , 甚至已出现“少肌症” , 特别是卧床不起的老人 , 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服用乳清蛋白粉和必需氨基酸补充剂 。
2. 缺不可少的运动
人的肌肉长期缺少一定强度的必要锻炼 , 都会出现废用性萎缩 。 所以 , 即使上了年纪 , 也应保持适当的锻炼 , 一方面避免废用性萎缩 , 另一方面可助保持较敏捷的反应和良好的平衡能力 , 防止摔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