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夷字之谜(三):从甲骨文、金文“夷”字古文争

随着近代考古学的兴起,地下材料大量出土,学者们发现先秦文献中表族群义的“夷”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其实均写作“尸”(也有学者读为“人”)字。准此,“夷”字古文之争似当就此宣告结束。然而,事实并非那么简单,这是因为学者们发现在出土材料中同样也有“夷”字。于是,在追溯“夷”字古文的道路上,学者们又产生了新的分歧。
 古文|夷字之谜(三):从甲骨文、金文“夷”字古文争
文章插图
(一)近现代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以“尸”为夷字古文晚清吴大澂《字说》据师寰簋铭文中的“淮尸”提出,古夷字即“尸”字,并认为“尸”字“象人曲躬蹲居形”(见《金文诂林》第10册)。师寰簋铭的“淮尸”即传世文献的“淮夷”,这是可信的。又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小臣佐簋(《集成》4238、4239)云:
 古文|夷字之谜(三):从甲骨文、金文“夷”字古文争
文章插图
东尸大反,伯懋父以殷八师征东尸。这里的“东尸”,即传世文献的“东夷”。1932年,徐中舒在《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上发表了一篇对这件青铜器铭文的考释论文章,说:尸,古夷字,《周礼·凌人》郑司农注:“夷之言尸也。……尸之盘曰夷盘,床曰夷床,衾曰夷衾,移尸曰移于堂,皆依尸而为言者也。”……《汉书·樊哙传》:“与司马‘尸a’战砀东。”颜注:“‘尸a’与夷同,尸本古夷字。”作“尸a”者乃尸之重文。铜器凡重文下皆作“二”,兮甲盘、师寰簋载南淮夷事,夷字重文正作“尸a”。
 古文|夷字之谜(三):从甲骨文、金文“夷”字古文争
文章插图
1933年,郭沫若在日本出版《卜辞通纂》,也说:“旧多释尸为人,余谓当是尸字,假为夷。”并自注:“金文南夷、东夷字皆作南尸、东尸。”(二)部分学者的困惑:出土文献的“夷”字当如何面对?把甲骨文、金文中的“尸方”的尸字读为“夷”,虽然符合传世文献记载,但却面临着如何解释出土文献中“夷”字的难题。李孝定指出:金铭“尸”字,经传多作“夷”,论者皆谓尸、夷古今字,而守簋已有“夷”字,彝铭之晚于守簋者,仍以“尸”为夷,杨树达氏因疑尸、夷为不同之二地,此说未敢遽定。
 古文|夷字之谜(三):从甲骨文、金文“夷”字古文争
文章插图
叶玉森《殷墟书契前编集释》卷2也说:“王正人方”(见小臣艅尊,《集成》5990)一语,旧释“人方”为“夷方”,惟卜辞未见夷字。从夷之字如“?”正作夷,则“人方”应否读为“夷方”,尚为疑问。
 古文|夷字之谜(三):从甲骨文、金文“夷”字古文争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