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是现存最古老的编年史
《春秋》的核心思想究竟是什么?
儒者们读《春秋》历来都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 他们撇开这本书所记载的内容不谈 , 却去计较文字的含义 。这就好比一个人在参观艺术展时 , 只专注青花瓷的黏土构造 , 却对瓷器的外观造型、图案、用途毫不关心一样 。
《庄子》说:“《春秋》以道名分”、“《春秋》经世先王之志” , 这可谓说破了孔子编纂这本书的初衷 。孔子编《春秋》并不是要设置微言大义的谜语去给儒者们猜 , 他只是想通过记载二百多年历史 , 告诉世人自从平王东迁之后 , 社会秩序已经破坏到了何种程度 , 世道又是何等的浑浊昏暗 , 名分又是何等的混乱 。
这二百多年的历史大势在《春秋》中叙述得很清楚 。第一阶段始于平王东迁之后 , 王室依附于晋郑 , 导致天下无统属 , 诸侯间因群龙无首而混战不已;第二阶段为五伯时期 , 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 , 代替周王室来主持局面 。还通过北伐山戎、南侵荆楚 , 做出了斥夷狄而尊诸夏的功绩;晋文公也迎纳周襄王 , 大败楚国于城濮 , 维持了“礼乐征伐 , 自诸侯出”的局面;
由此 , 《春秋》的核心思想无非是这几点:
“尊王” , 天下不能无统属 , 总是需要一个权力中心来主持局面;
“内中国 , 外夷狄” , 诸侯国间要互相会盟、尊礼重信 , 共同尊王攘夷 , 维持华夏秩序;
“讨乱臣 , 诛贼子” , 乱臣贼子因一己私利而破坏制度 , 导致秩序混乱、干戈再起 , 故而应人人得而诛之;
这三个方面统一起来就是“大一统”的思想 。然而 , 到了春秋的第三阶段时 , 随着六卿崛起、三桓坐大与吴越争霸 , 导致政治权力从王室下降到诸侯 , 又从诸侯下降到卿大夫 , 皇、帝、王、伯之道尽皆扫地 , 而且那时夷狄盛而诸夏衰 , 可谓危机四伏 。孔子见证了六卿专晋权、三桓逐昭公的悲剧 , 又看到吴国欺凌中夏 , 故而产生末世之感 , 这才因鲁史而作《春秋》 , 重申“大一统”的观念 , 强调要维护礼节名分和社会秩序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春秋》厌恶“天下无统”的局面
“大一统”观念如何被汉儒所改造?
夏、商、周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 。史称大禹会诸侯于涂山 , “执玉帛者万国” , 可知夏朝是由众多邦国组成的;商汤灭夏时 , 也凭借了“三千方伯”之力 , 而到武王伐纣的时候又得到“八百诸侯”之助 。可知夏、商、周都是由许多邦国组成的文明社会 , 王室之于诸侯更像是一个盟主 。只要盟主实力衰弱 , 或者威信不在 , 诸侯国就会背盟自立 。所以在周幽王被蛮夷犬戎杀死后 , 诸侯们都不再把王室放在眼里 , 分封制遭受破坏 。
《春秋》主张尊王攘夷 , 维护名分 , 本是拯救世弊的权宜之策 。在孔子生活的年代并没有封建地主阶级 , 也没有专制君主 , 根本谈不上他的思想要为封建统治者服务 。因此 , 要知人论世 , 不要武断空论、泛泛而谈 。
历史上 , 直到秦国统一天下之后 , 大一统的观念才从思想变成了现实 。“尊王”变成皇帝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 , “攘夷”体现为秦朝修筑长城 , 击却匈奴 。但是 , 当时“大一统”观念还未深入人心 。所以在项羽灭秦之后 , 他并不想接替秦朝来做天下共主 , 而是要恢复东周的形势 。他只想遍封诸侯 , 割宰天下 , 然后自己以盟主的身份来当个西楚霸王 。所以才被人嘲笑为沐猴而冠 。
相反 , 刘邦初见秦皇时就说:“嗟乎 , 大丈夫当如此也!”所谓的“如此”就是要做天下共主、当皇帝的意思 。所以在楚汉之争中刘邦的战略目标乃是“争天下” , 而项羽却只是维持诸侯分封的局面 , 缺乏大一统的认识 。
- 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凭什么他后人也被尊称为衍圣公?答案没那么简单
- 宋朝衍圣公为何出现南北两宗?元朝的衍圣公是正统?是孔子后裔吗
-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很多人出身贵族!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
- 孔子为什么感叹看错人
- 孔子说:“晏子,小人也”;晏子说:“孔某人与叛贼白公是同类”
- 【孔子箴言故事】从政治国——要盟也,神不听
-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 【孔子箴言故事】从政治国——器不雕伪
-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