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腔一调,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一悲一喜,全在这方寸舞台间……
12月20日,采访人员在重庆北碚见到56岁的王素芳,听她讲述她和一场“戏”的故事。
文章插图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文章插图
“我12岁进入北碚川剧团开始学川剧。”王素芳第一次接触川剧,是北碚川剧团的一个川剧演员走亲戚,川剧演员的亲戚家离她家不远,她和家人在一旁看热闹。川剧演员觉得她是个苗子,问她愿不愿意考剧团,想不想学戏,如果愿意就去参加川剧演员选拔。
王素芳从12岁初学川剧,已有44年之久。原北碚川剧团旦角演员的王素芳,退休后依旧从事于川剧教学和川剧义演工作。
文章插图
▲王素芳唱戏所戴的川剧头帽
但在12岁那年,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交学费困难,再加上自己并不喜欢读书,王素芳立马就心动了。王素芳的母亲并不同意,在老一辈心里,“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而唱戏,自古以来都不是一个绝佳选择。
王素芳执拗喜欢川剧,就在大姐的带领下,违背了母亲的意愿,偷偷到解放碑参加了川剧演员选拔,并顺利被选入北碚川剧团。
“学得出来是戏饭,学不出来是气饭。”
文章插图
▲王素芳收集的川剧曲目
如愿进了北碚川剧团,学了唱川剧,但王素芳的学戏之路并不那么顺利。
“学得出来是戏饭,学不出来是气饭。”王素芳属于插班生,所以她比别人都要努力:“全靠自己肯钻。”
平时别人演出,王素芳就在旁边看和听,吃饭、睡觉,脑子里都在背“台词”。哪怕有一点空余时间,她都想着多练习:“都知道学戏不易,难就难在能不能吃苦,肯不肯下功夫。”
勤学苦练的王素芳很容易就俘获了剧团老师们的喜爱,有了一个专属外号——“表情的种子”,也成了同一批学员里,唯一留下的那一个。
文章插图
7年的学戏生涯,让王素芳成为一个正经的“科班生”。
上妆、卸妆;台前、台后。王素芳跟着北碚川剧团在重庆各地演出,来往穿梭于后台与观众之间。每一次上妆前,当天表演的曲目都要在脑海里逐字逐句过一遍,这是王素芳的底气。
“北碚川剧团拆了两次,我都留在剧团里,也从未放弃唱川剧。”说起这些,王素芳的语气有些许自得:“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打手生。”
后来,川剧渐渐没落,“商演”的次数也随之减少,王素芳就免费在北碚图书馆表演,这一演就是十几年。
再后来,水土街道陵江社区邀请她去表演,“之前每月演三场,今年开始每月演一场。”
落红也有情,作泥更护花
文章插图
今年10月中旬,水土街道陵江社区开设了一个川剧班,请王素芳教班里的学生唱川剧。陵江社区网格员刘永兰是水土川剧班的负责人,她告诉采访人员:“我们初衷是为了传承川剧,同时繁荣水土的文化事业,让辖区居民有个听川剧的地方。水土发展川剧有30多年历史了,北碚本土的川剧爱好者和北碚川剧团的退休职工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特别是王素芳老师,来陵江社区义务表演川剧近20年了。”
“学生来自磁器口、两路、歌乐山……对川剧也比较陌生,全凭喜爱才聚在一起。”王素芳说起在陵江社区教川剧的事儿,眼神儿如鱼儿在水里自由地游来游去。
- 王安石励精图治,一场天灾和一幅画为何能够摧毁王安石的变法?
- 10条度娘都搜不到的古风情句:一场梦境,荣华谢后,君临天下
- 今日三九,农谚“三九不刮风,来年一场空”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 鲁智深坐化六和寺后,宋江对断臂的武松说了4字,兄弟义气一场空
- 鲁迅与梁实秋:碰撞出一场近代有名的“大论战”
- 2021第一场“国展”来了!明天来这里看全国正体书法展吧
- 欢乐除煞 国光剧团推出京剧《钟馗嫁妹》为观众除煞祈福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一场黄花梨盛宴,海黄老料新做家具达到顶级
- 此村庄名字含义千年来无人知晓,却因一场意外,一座王陵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