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这位崇明翻译家,牛!( 二 )


第一个委托翻译合同
文学|这位崇明翻译家,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慢慢地 , 沈锡良通过自由投稿 , 一篇篇译作在《译林》《青年参考》《上海译报》《文汇报》等报纸杂志上陆续发表 。就这样零敲碎打地翻译了近十个年头 , 报纸杂志的约稿、出版社的委托翻译合同渐渐找上门来了 。
1999年 , 沈锡良签下了人生第一个委托翻译合同——安徽文艺出版社约请他翻译奥地利文学家茨威格的人物传记作品《精神疗法》 。“翻译他的作品 , 让我既兴奋又忐忑 。”可刚高兴没多久 , 沈锡良就遇到了麻烦:找不到原著 。
办法总比困难多 。沈锡良那时在地铁工地担任现场口译 , 整天和德国人打交道 。一次 , 他看到一个德国朋友在用ICQ聊天 , 就抄下其中一个电子邮件 , 给这个远在海外的“苏珊娜”写信 , 请她帮忙买书 。没过几天 , 沈锡良收到了回复 , “书已买好 , 需要通信地址 。”“3天后 , 我收到用国际快递寄来的原著 , 感动不已 。我请苏珊娜告知通信地址 , 好将钱款寄还给她 , 可她执意不收 , 说能帮上忙非常高兴 。”
《精神疗法》中译本于2000年9月出版 , 是沈锡良的第一部译著 。多年之后 , 沈锡良还翻译了茨威格的3部中篇小说名篇 , 这些作品也是一版再版 。
沈锡良与素未谋面的苏珊娜 , 保持邮件联系十多年 。苏珊娜住在瑞士名城巴塞尔 , 此城在瑞士、德国和法国的交界处 。2017年 , 沈锡良受南京译林出版社委托 , 翻译《朗读者》 , 来到苏黎世郊外一个艺术之家寻找灵感 。“我当时在邮件中和苏珊娜提起这事 , 她开车100多公里过来和我见面 。”周末 , 苏珊娜带着沈锡良逛苏黎世市区、逛法国小城科尔马 。
“本来想去《朗读者》中提到的那个集中营遗址看看 , 就在斯特拉斯堡附近 。但由于时间关系没去成 。不过这次和苏珊娜见面 , 还是很有收获的 。”沈锡良很感激苏珊娜 , “她是说德语的 , 我就问她对于《朗读者》的看法 , 如何理解其中的故事 。”
“苏珊娜是个护士 , 不懂文学翻译 。但她对我的帮助 , 是基于对我工作的理解和尊重 。她觉得 , 这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沈锡良说 。
是金子总会发光
文学|这位崇明翻译家,牛!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由于工作的关系 , 沈锡良多次造访德国 。每当此时 , 同事们纷纷到超市购物 , 沈锡良却只对书店感兴趣 , 每次都会买上一批原版书回来 。2002年去德国 , 一位女作家的作品引起了沈锡良的极大兴趣 。
这位女作家就是英格丽特·诺尔 , 被誉为德国犯罪小说天后 。她出生在上海 , 原本是个平凡的家庭主妇 , 等到孩子长大并离家独立生活后 , 她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写小说 。她的处女作《公鸡已死》一出版即轰动德国 , 一夜成名 , 之后陆续出版了多部既叫好又叫座的小说 。
回国后 , 沈锡良一口气读完了《公鸡已死》 。“女作家尽管初涉小说创作 , 但她行云流水般的文字、精心的谋篇布局、人物的刻画、驾驭故事的能力 , 都令人惊叹 。”沈锡良心想 , 一定要把小说翻译出来 。
好事多磨 。沈锡良前后翻译《公鸡已死》五六年 , 并把译稿发给好几家出版社 。“当时都已经和外方出版社讨论版权的细节问题了 , 但由于国内出版环境限制 , 后来没有了动静 。”后来 , 沈锡良把译稿发给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一位资深德语编辑 , 编辑又将译稿推荐给《外国文艺》 。终于 , 《公鸡已死》中文译作在2009年的《外国文艺》上发表 , 后来又和女作家的第二部小说《情人的骨灰》 , 一起在作家出版社出了单行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