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以西汉王莽篡汉为例,浅析西汉忠君这一观念( 二 )


楚汉|以西汉王莽篡汉为例,浅析西汉忠君这一观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忠君与功利
正如前面所提及的 , 王莽了为挽救西汉晚期的各方危机 , 积极颁布了许多符合儒士阶级的利益的政策 , 获得了各方的支持 , 但是王莽成功问鼎帝位后 , 进行的改制过于迫切 , 多向改革同时并举 , 忘却了其初心 , 忽视了儒士阶级的利益 , 加之效果不太明显 , 没有满足各方的追求 , 造成了更加动荡的社会朝局 , 儒生们发现王莽并不似其称帝前般注重其利益 , 其理想逐步破裂 , 于是纷纷思汉 。
从本质上说 , 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之所以一开始支持王莽的政权 , 无非是其在兼顾他们利益的同时稳定乐动荡的局势 , 但是王莽一开始就是为了赢得其支持才各方兼顾 , 一旦顺利登上皇位 , 必然要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的根源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士大夫阶级的为所欲为 , 泛滥的土地兼并 , 要想治理好社会 , 必然触及士大夫阶级的利益 。士大夫阶层从运用天命观支持王莽托古改制到后期亦运用天命观批评王莽 , 人心向汉 , 这样反复的摇摆 , 明显是出于对现实需要的考虑 , 这也体现出了西汉后期传统的忠君观呈现出功利化的转变 。
楚汉|以西汉王莽篡汉为例,浅析西汉忠君这一观念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三、总结
西汉后期 , 士大夫阶级在效忠汉王朝还是支持王莽新政权上 , 更多的是出于对现实需要即自身利益的思量上 , 而非传统忠君观上的忠于一姓之君 , 从传统的忠君观到天命观上的转变 , 毫无疑问与当时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是密切相关的 , 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的儒士阶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 儒士们想通过和平禅让的方式来实现天命的转移 , 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 , 避免因为改朝换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 , 以此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自身利益 。
从王莽篡汉的前后过程中 , 我们不难看出 , 西汉并非是忠君观念淡薄甚至是消散的一个时代 , 忠君观在这一时代向天命观的转移 , 是基于对现实的考虑 , 不能仅仅用西汉忠君观念的淡薄来解释儒士阶级的行为 。#王莽#西汉#士大夫收藏
他把自己的钱财都用来赠送给投靠自己的宾客和谋臣 , 自己却过得十分清贫 , 以此来收买人心 , 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从公元五年开始 , 王莽通过托古改制等方式 , 逐步地完成了篡汉自立 , 公元8年 , 王莽称帝 , 定国号为“新” 。
王莽称帝后 , 士大夫阶层纷纷依附王莽的政权 ,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 士大夫的态度逐渐地从积极支持王莽改革到人心思汉 , 士大夫阶层为什么一开始能够积极地支持王莽的改革?为什么后来人心皆思汉呢?王莽篡汉前后西汉忠君观念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西汉后期忠君观念上的特点
1.忠君与天命
西汉时期的儒学相比孔子时期的儒学也得到了发展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 争取皇权统治的合理性 , 董仲舒提倡的是天人感应 , 他认为皇帝是上天的代理人 , 是上天指派来管理人间一切事物的 , 皇帝的所言所行都是上天的旨意 , 这就要求皇帝要施行德政 。西汉后期的儒生们大多数相信的是 , 自古就没有不灭亡的国家 , 没有万世均大统一的王朝 。
汉成帝时期 , 谷永上书说:“垂三统 , 去无道 , 开有德 , 不私一性 , 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 非一人之天下”以此来告诫君主要施行德政 , 积极改革 。皇帝既然是天选之人 , 应当是有能力的人去担当和胜任 。西汉后期 , 社会问题突出 , 政局动荡不安 , 汉哀帝身为皇帝却没有能力引领民众走出困境 。
而王莽与以往辅政大臣则不同 , 他的眼光并不局限追求自身的享乐 , 他深受儒学的影响 , 为人处世皆为儒士阶级考虑 , 他为了缓解紧张的局势颁布的政策 , 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符合儒士阶级的利益 , 这就使得儒士阶级纷纷转而支持王莽 , 为其政权寻找合法性 , 传统的忠义观对士大夫的约束被大大地削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