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中国历史上继秦王朝后的一个大一统王朝 , 秦王朝时期 , 奉行严苛律法加之其后期宦官当政等引得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刘邦揭竿而起 , 击败项羽后定都长安 , 定国号为“汉” , 史称西汉 。
西汉的诸多制度都承袭秦制 , 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 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国策 , 社会经济迅速恢复 , 农业、手工业及商业空前繁荣 。汉武帝时期 , 儒生开始大规模的参与政事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 汉武帝奉行的董仲舒的“罢黜百家 , 独尊儒术”的理论 , 儒学逐渐在各种思潮中占据统治地位 , 成为了官方意识 。西汉中期 , 随着儒学的发展 , 儒士阶层逐步的成为了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 忠、孝、礼、智、信深入人心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一、西汉中后期的统治危机
到了西汉中期以后 , 统治者不加节制 , 大肆挥霍 , 富豪兼并土地 , 极尽奢侈加之自然灾害的频发 , 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 , 盗贼丛生 , 底层群众生活举步维艰 , 最终导致民众暴动不断 , 社会动荡不安 。
自汉武帝继位以后 , 西汉几乎都依靠外戚辅佐政务 ,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 , 前后辅佐了四个皇帝 。王莽的姑母正是王政君 , 依靠这层关系 , 王莽逐步地参与西汉王朝的政事 , 他最初装出恭谨勤劳的样子 , 兢兢业业地工作 , 后来他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 , 深得人心 ,
他把自己的钱财都用来赠送给投靠自己的宾客和谋臣 , 自己却过得十分清贫 , 以此来收买人心 , 朝野上下皆赞王莽 。从公元五年开始 , 王莽通过托古改制等方式 , 逐步地完成了篡汉自立 , 公元8年 , 王莽称帝 , 定国号为“新”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王莽称帝后 , 士大夫阶层纷纷依附王莽的政权 , 但随着时间的发展 , 士大夫的态度逐渐地从积极支持王莽改革到人心思汉 , 士大夫阶层为什么一开始能够积极地支持王莽的改革?为什么后来人心皆思汉呢?王莽篡汉前后西汉忠君观念上又有什么特点呢?
二、西汉后期忠君观念上的特点
1.忠君与天命
西汉时期的儒学相比孔子时期的儒学也得到了发展 ,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 争取皇权统治的合理性 , 董仲舒提倡的是天人感应 , 他认为皇帝是上天的代理人 , 是上天指派来管理人间一切事物的 , 皇帝的所言所行都是上天的旨意 , 这就要求皇帝要施行德政 。西汉后期的儒生们大多数相信的是 , 自古就没有不灭亡的国家 , 没有万世均大统一的王朝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成帝时期 , 谷永上书说:“垂三统 , 去无道 , 开有德 , 不私一性 , 明天下乃天下之天下 , 非一人之天下”以此来告诫君主要施行德政 , 积极改革 。皇帝既然是天选之人 , 应当是有能力的人去担当和胜任 。西汉后期 , 社会问题突出 , 政局动荡不安 , 汉哀帝身为皇帝却没有能力引领民众走出困境 。
而王莽与以往辅政大臣则不同 , 他的眼光并不局限追求自身的享乐 , 他深受儒学的影响 , 为人处世皆为儒士阶级考虑 , 他为了缓解紧张的局势颁布的政策 , 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也符合儒士阶级的利益 , 这就使得儒士阶级纷纷转而支持王莽 , 为其政权寻找合法性 , 传统的忠义观对士大夫的约束被大大地削弱了 。
当王莽通过其精心布局 , 一步一步地登上皇位时 , 大多数人都认为其行为是顺应潮流的正确抉择 , 而非谋朝篡位的不义之举 , 正是由于儒学的传统的忠君观早已向天命观所倾斜 。西汉晚期这种由简单的忠君观转向天命观的观念 , 正是王莽篡汉能在思想上被士大夫阶层所接受和支持的重要因素 。
- 二十四节气最早于西汉全部出现,但战国时甚至更早就已出现该系统
- 陕西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讲“节气”提升文物“出镜率”
- 他是王莽的后裔,不仅出家当过道士,还因为唱戏唱出了名堂
- 楚汉|刘邦手下可与张良媲美聪明的人,一招安定汉朝,三策清除隐患
- 楚汉|韩信到底是刘邦所杀,还是吕后所杀?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
- 楚汉|一代君主刘邦,当初为何选择反秦,他与项羽的差距在哪?
- 楚汉|刘邦曾发明“刘氏冠”,直到马王堆出土一个木俑,才知道它的模样
- 楚汉|他是西汉有名的酷吏,一生执法严酷,就连死后还能杀人
- 楚汉|项伯为何要帮助刘邦夺天下,而坑死自己的亲侄子项羽?
- 楚汉|《刘邦》:刘邦为何能最终获胜,日本学者眼中刘邦创业成功的真相